
刘太真
刘太真 [唐] (约公元七八九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今安徽宣城市(古宣州)人。生卒年、生平、字、号均不详,约公元七八九年前后在世。善属文,少师事词人萧颖士。天宝末,(公元七五六年)举进士。大历中,为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掌书记。累迁刑部侍郎。贞元四年,(公元七八八年)德宗诏群臣宴曲江,自为诗,群臣皆和。帝自第之,以太真、李纾等为上。迁礼部,掌贡士,多取贵近子弟。后坐贬信州刺史。 ►的诗文全集
轶事典故
刘太真是唐代人,新、旧《唐书》均有传。因为《旧唐书》上记载“刘太真,宣州人,涉学,善属文”,于是安徽宣城人就认为刘太真是他们那里“土生土长的诗人”;又因为在当时的诗文交往中,文人喜欢称古地望,人称“丹阳刘太真”,于是,今天有丹阳人就认为刘太真是“丹阳刘氏之祖”。在唐代,说刘太真是宣州人或丹阳人,这都不错,因为溧水在汉朝、隋朝属丹阳郡管辖,在唐代属宣州府(天宝元年为宣城郡)管辖,古人又有称古地望的习惯。但今天我们只能说刘太真是南京溧水人。
让我们读一读唐朝宰相裴度撰写的《刘府君神道碑铭》中的一段文字:刘太真“以贞元八年三月八日薨于余干县之旅馆,春秋六十八。……以言归兆域,未叶蓍龟,权窆于丹阳之别墅。至贞元十八年十月十九日,方以理命葬于宣城郡溧水县方墟之古原。”我对这段不算太难懂的文言文再作一点注释,“兆域”即坟地,“以言归兆域”意思是说,按刘太真的生前交代回祖坟归葬;“未叶(xié)蓍龟”即不合卜筮,意思是阴阳先生推算,认为当即归葬不利,所以就暂时停丧在“丹阳之别墅”;十年以后,才“以理命”,即按刘太真临终神志清醒时留下的遗嘱,葬到溧水柘塘(古方墟)。在这段碑文中,裴度再三强调,葬回溧水方墟是刘太真生前的强烈愿望。刘太真眷恋生斯长于斯的故乡,死后一定要归葬于斯。毫无疑问,刘太真是唐代溧水人。
刘太真,祖籍彭城。永嘉(公元307年---313年)末年,晋王室仕族南迁,刘家迁至金陵,但不知何年迁来溧水。一代祖刘悱,为隋伏波将军、贵阳太守;高祖刘关,为襄州别驾;曾祖刘轸,为皇州刺史;祖父刘际,为洪州录事参军;父亲刘若筠,虽是读书人,但未入仕途,死后因其子为显宦,朝廷赠封谏议大夫。其兄刘太冲,比刘太真早一年考中进士,当时兄弟俩接连中举,曾使京城轰动。刘太冲在“安史之乱”时曾做过平原太守颜真卿的从事。代宗朝宝应年间(公元762年---763年),颜真卿任吏部侍郎,曾“超升等第”提拔过刘太冲,但刘太冲才不偶命,仕途蹭蹬,一直蹉跎卑位,竟然落魄而困守家园。颜真卿曾因受宰相元载排挤,贬为夷陵别驾,后迁任庐陵刺史,赴任时特意取道溧水蒲塘。很有可能刘太冲赶到蒲塘与颜真卿相见,也或许刘太冲将颜真卿请到了自己家中,并告诉他自己打算西游。颜真卿当即泼墨挥毫,写下了《送刘太冲叙》,这是书法史上的盛事。《送刘太冲叙》是法帖瑰宝。《叙》文中有对刘太冲兄弟的赞扬:“果行洁修,斯文彪炳,鄂不照乎栘华”,“冲与太真嗣家声于后”;有对刘太冲的勉励:“冲之西游,斯有望矣”,“勖哉之子!”可见颜真卿对刘家兄弟的赏识与厚爱。
唐代:刘太真
牧此凋弊甿,属当赋敛秋。夙兴谅无补,旬暇焉敢休。
前日怀友生,独登城上楼。迢迢西北望,远思不可收。
今日车骑来,旷然销人忧。晨迎东斋饭,晚度南溪游。
以我碧流水,泊君青翰舟。莫将迁客程,不为胜境留。
飞札谢三守,斯篇希见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