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刘太真

刘太真

刘太真 [唐] (约公元七八九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今安徽宣城市(古宣州)人。生卒年、生平、字、号均不详,约公元七八九年前后在世。善属文,少师事词人萧颖士。天宝末,(公元七五六年)举进士。大历中,为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掌书记。累迁刑部侍郎。贞元四年,(公元七八八年)德宗诏群臣宴曲江,自为诗,群臣皆和。帝自第之,以太真、李纾等为上。迁礼部,掌贡士,多取贵近子弟。后坐贬信州刺史。 ►的诗文全集

  刘太真任刑部侍郎两年后,于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又改任礼部侍郎,执掌天下贡举,主管进士考试,为朝廷选拔人才。这是一个非常荣耀的职务,使刘太真的人生到达辉煌的顶峰,但这也是最招物议、最惹麻烦的差使,也为刘太真的贬谪埋下了祸根。

  贞元四年(公元788年),这年是多年荒灾后难得的一个丰收年。秋九月,德宗皇帝于曲江亭大宴群僚,并赋六韵《重阳赐宴诗》,让群臣毕和,然后德宗皇帝亲自品定优劣。结果,以刘太真、李纾为上等,鲍防于邵为次等,张濛 等三十六人又次之。《旧唐书》称:“太真长于诗句,每出一篇,人皆讽诵。”刘太真生前应该写有大量的优美诗篇,很可惜,这些诗歌大多散佚而不见流传,《馆阁书目》载,仅有文集三十卷存世,这与刘太真身后萧条,无子翤为之积集梓行有关。

  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三月,刘太真被贬为信州(江西上饶)刺史。《旧唐书》上说,刘太真之被贬,罪名有两条:一是“掌贡举,宰执姻族,方镇子弟先收擢之。”二是“常叙少游勋绩,拟之桓、文,大招物议。”《唐语林》也载“刘太真为陈少游行状,比之齐桓、晋文,时议喧腾。后贡院用情,追责前事,贬信州刺史。”因这两条罪状而遭贬,刘太真实在有些冤枉。

  德宗朝,宰执炙手可热,藩镇气焰熏天,谁敢得罪?连德宗皇帝也是一味姑息。比如李怀光,其反状已明,德宗不但不加以制约,反而以“封太尉、赐铁券”去笼络。结果李怀光不领情,将铁券扔到地上,德宗皇帝也不敢发怒,却是派翰林学士陆贽去好言劝慰。刘太真不是个刚烈不阿的人,《旧唐书》说他“性怯懦诡随”,这是含贬义的,意思是说他是一个胆小谨慎,会见风使舵的人,我想这可能是比较符合刘太真的性格实际的。刘太真长期(前后达十年)做藩镇幕僚,又长期(正好是十年)为皇帝近臣,他只能是惟命是从,看别人眼色行事。他一个礼部侍郎怎能挡得住在科举考试中那些宰执、方镇们为姻族、子弟开后门。那些连皇帝都向他陪笑脸的人,刘太真岂敢冒犯?这让刘太真非常愁苦犯难,他在《贡院寄前主司萧尚书听》中描述了自己当时的焦虑,认为只有他的前任、经历过此事的萧听能够理解他的痛苦:“独坐贡帏里,愁心芳草生。山公昨夜事,应见此时情。”《唐摭言·误放》中写了这样一件事,那年考试结束,准备放榜,刘太真先将及第名单送给宰相看。宰相一看,名单中有一朱姓举子,认为朱泚为逆,立即要刘太真将这个姓朱的换掉。也不管这个考生学识如何,与朱泚是何关系,就仅仅因为他姓朱。刘太真大为惊恐,只好换上那个曾经唐突过自己、名叫包谊的人。由此可知,当时的科举,谁该及第谁该落第,并不由掌管贡举的礼部侍郎说了算,掣肘的实在太多!然而录取不公,天下怪罪的只是你这个掌管贡举的刘太真。裴度对这件事作过分析评论,我认为是很中肯的。他说:“适值时栋变更,怒不在公而及于公矣。遂因嚣嚣之口,成是贝锦(即谮言)。”刘太真也想“秉公心而排众议,履正道而杜私门”,但在那个年代他做不到。他只能背上“贡院用情”罪名,离开京城,远赴信州做刺史。

刘太真的诗文

顾十二况左迁过韦苏州房杭州韦睦州…以继三君子之风焉原文

唐代:刘太真

宠至乃不惊,罪及非无由。奔迸历畏途,缅邈赴偏陬。
牧此凋弊甿,属当赋敛秋。夙兴谅无补,旬暇焉敢休。
前日怀友生,独登城上楼。迢迢西北望,远思不可收。
今日车骑来,旷然销人忧。晨迎东斋饭,晚度南溪游。
以我碧流水,泊君青翰舟。莫将迁客程,不为胜境留。
飞札谢三守,斯篇希见酬。

贡院寄前主司萧尚书听(一作吕渭诗)原文

唐代:刘太真

独坐贡闱里,愁心芳草生。山公昨夜事,应见此时情。

宣州东峰亭各赋一物得古壁苔原文

唐代:刘太真

苒苒温寒泉,绵绵古危壁。光含孤翠动,色与暮云寂。
深浅松月间,幽人自登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