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刘太真

刘太真

刘太真 [唐] (约公元七八九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今安徽宣城市(古宣州)人。生卒年、生平、字、号均不详,约公元七八九年前后在世。善属文,少师事词人萧颖士。天宝末,(公元七五六年)举进士。大历中,为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掌书记。累迁刑部侍郎。贞元四年,(公元七八八年)德宗诏群臣宴曲江,自为诗,群臣皆和。帝自第之,以太真、李纾等为上。迁礼部,掌贡士,多取贵近子弟。后坐贬信州刺史。 ►的诗文全集

  我们再来看看刘太真将“少游拟之桓、文,大招物议”是怎么回事。刘太真曾追随陈少游从宣州到扬州,两人有多年老交情。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五月,陈少游调任淮南节度使,当年十一月死在淮南节度使任上。陈少游死后,作墓志铭需要家人或请死者生前熟悉的人,写一份行状,介绍死者生平事迹。刘太真在这份“行状”中,对陈少游大加颂扬,把他比作春秋时的霸主齐桓公与晋文公。这个比方当然是不太妥当,但古人谀墓文字也太多了,为什么刘太真出于感恩写了这几句话就大招非议呢?这与御史中丞窦参有关。窦参做大理司直时,到江淮一带办案,住进扬州,作为朝廷钦差,地方官员应该出城迎接。可是当时的扬州节度使陈少游骄横惯了,根本不把窦参放在眼里。窦参在扬州遭受冷遇,心生怀恨,当即派人去责备陈少游。陈少游也有些懊悔,赶紧去拜访,但这时窦参已经离开扬州回京城。窦、陈恩怨就这样结下了。陈少游坐镇一方时,谁也奈何他不得,德宗为了笼络他,还不断给他加检校司徒、检校司空的头衔。陈少游一死,这只死老虎谁还怕!偏偏这时陈少游的儿子陈正仪向朝廷提出袭封,窦参知道这个消息,认为报仇的时机到了。他在尚书省大门上大书:“陈少游位兼将相之崇,节变艰难之际,君上含垢,愚子何心,辄求袭封。”这件事在京城造成了轰动。陈少游的儿子当然不敢再求袭封了,吓得赶紧回家。作为陈少游的老部下,又在行状中把他比作齐桓、晋文,很快,朝野议论集中到刘太真身上,这就是刘太真倒霉的另一个原因。

  刘太真在京城已是心力交瘁,所以对于被贬信州,也不太在意,虽然多少有些伤感,但更多的感觉是解脱。刘太真在信州做了三年刺史,为政易简,苛刑不用,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后刘太真病逝于江西余干县。刘太真没有儿女,由过继的儿子刘讽主丧,将灵柩从余干县运到丹阳。刘讽不久又病故,其子刘祐才四五岁,刘太真的遗孀李氏晚景凄凉,无力归葬刘太真。十年后,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刘太真的门生:谏议大夫杜羔、中书舍人裴度、殿中侍御史李修、光禄少卿卢长卿、右司郎中韦乾度、工部郎中李君何、浙东观察团练使李逊、黔中观察经略使李道古、泽州刺史卢顼、嘉州刺史王良士、复州刺史郑群、沔州刺史严公弼、慈州刺史刘元鼎、侍御史田伯、殿中侍御史卢璠、马逢、监察御史冯鲁、杨巨源、栎阳县令麻仲容、蓝田县令崔立之、盩厔县尉麴澹等人,共同商量谋划,将恩师停丧于丹阳别墅的灵柩迁葬到溧水柘塘刘墓村(村因刘太真墓得名,今村名不存),并为恩师树碑立传,碑文由裴度(文宗朝任宰相,封晋国公)撰写。裴度的这篇碑文写得非常好,共同表达了门生对恩师的怀念与哀思,也使刘太真获得了极大的哀荣。

  为了纪念这位先贤,溧水人在柘塘建了刘府君庙,刘府君庙也叫刘公祠,刘太真被奉为柘塘神。刘公祠南宋端平丙申年(公元1236年)重修,在修祠时,有个漆匠喝醉了酒,对神大不敬,结果这人某天晚上上吊自杀了。县尉陶季治来验尸,就一把火将刘公祠烧毁。以后,这里出现种种怪异,地方不太平。于是,当地人濮智明倡议重建刘公祠,淳佑甲辰(公元1244年)修建成功,濮智明的儿子濮桂发请杜子源写了《唐礼部侍郎刘公祠记》。刘公祠直到清朝才毁掉,今天也不知遗址在何处。

刘太真的诗文

顾十二况左迁过韦苏州房杭州韦睦州…以继三君子之风焉原文

唐代:刘太真

宠至乃不惊,罪及非无由。奔迸历畏途,缅邈赴偏陬。
牧此凋弊甿,属当赋敛秋。夙兴谅无补,旬暇焉敢休。
前日怀友生,独登城上楼。迢迢西北望,远思不可收。
今日车骑来,旷然销人忧。晨迎东斋饭,晚度南溪游。
以我碧流水,泊君青翰舟。莫将迁客程,不为胜境留。
飞札谢三守,斯篇希见酬。

贡院寄前主司萧尚书听(一作吕渭诗)原文

唐代:刘太真

独坐贡闱里,愁心芳草生。山公昨夜事,应见此时情。

宣州东峰亭各赋一物得古壁苔原文

唐代:刘太真

苒苒温寒泉,绵绵古危壁。光含孤翠动,色与暮云寂。
深浅松月间,幽人自登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