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李忱

李忱

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汉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的诗文全集

为僧之说
  李忱为僧之事的来源,主要是韦昭度的《读皇室运寻》和令孤澄的《贞陵遗事》,在这两篇文章中,他们说唐武宗为了争夺皇位,曾想杀死李忱。于是派中常侍四人将李忱抓来,浸在宫内厕所里。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借口已杀死李忱,而将其送出皇室。三年后,武宗死,宦官才将李忱请出来当皇帝。

  不过不少史家,如北宋的司马光,认为李忱曾被唐武宗迫害及出家为僧是没有根据,因正史中没有相关记载,而且当时李忱只是众多的庶出皇叔其中之一,对武宗的帝位根本没有威胁,更有史家认为李忱被武宗迫害而出家为僧的讲法,是后世佛教徒杜撰出来的故事,为的是丑化曾推行会昌灭佛的武宗,同时圣化在登基后支持佛教的李忱。

  经过佛教徒的渲染,五代时《中朝故事》、《北梦琐言》及宋陆游《避暑漫钞》中也都有李忱潜逃到江南遁入空门的简略记载。五代末,宋初人赞宁《宋高僧传》也说,李忱为僧,曾游方到杭州,齐安禅师很好地照看了他。李忱即位时,齐安已死,李忱为了报恩,便敕赐寺名,谥齐安为悟空大师,还御制哀诗悼念。此外,在禅宗的名僧希运《黄檗宛陵录》中也有记载,说李忱为沙弥时,曾见黄檗大师大佛殿上礼佛,便问,“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众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于是两人一问一答,就说起公案来。禅宗以说“公案”代替说经,这次两人的谈话,还成了以“黄襞礼佛”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运在江西主安黄檗山路过,传说还曾和正在该山做沙弥的李忱一同观瀑布,吟诗作赋。

  关于李忱为僧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越广,也传得越来越神奇。到明代时,有一名僧圆悟禅师在其撰的《碧岩集》中,是这样记载的:李忱少时,爬到哥哥唐穆宗的龙床上,作出接见大臣的姿态,穆宗非常赞赏。武宗即位后,记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李忱,李忱不得不逃走,就在香严智闲和尚门下剃度为僧。后随智闲和尚来到江西庐山,两人同观瀑布,智闲提出要作诗,其动机是觉得此人气度不凡,想趁机考考他,以判断其底细究竟怎样,便先吟出两句诗:“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李忱接着吟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智闲和尚见此人学识渊博,气度不凡,便以礼相待。后来在一次盐官会上,希运是首座法师,在其礼拜时,两人就谈起“公案”来,在这里,与《黄檗宛陵录》中所记载不同的是,将智闲和尚代替了黄檗禅师,地点也由黄檗山变成了江西庐山。另外,在《黄檗万福禅诗志》中也有关于李忱为僧的记载,该书中则将地点又搬至福清黄檗山,将黄檗禅师观瀑布所吟的两句诗也改为:“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所吟的两句诗倒没有改。《禅诗志》中还说,李忱来到福清黄檗山后,又南行至惠安观看洛阳江,再南行至同安,还出现了所谓神象夜间出来迎接李忱到来之事。

李忱的诗文

醉太平 赐学士沈度原文

明代:李忱

浓云散雨收,花苑内鸣鸠。晓来喜见日光浮,暖融融永昼。

麦苗润泽怀清秀,榴花湿映红光溜。田家歌舞尽歌讴,是处庆丰年醉酒。

南安夕阳山真寂寺题诗原文

唐代:李忱

惟爱禅林秋月空,谁能归去宿龙宫。夜深闻法餐甘露,喜在莲花法界中。

题泾县水西寺原文

唐代:李忱

大殿连云接爽溪,钟声还与鼓声齐。
长安若问江南事,说道风光在水西。

幸华严寺原文

唐代:李忱

云散晴山几万重,烟收春色更冲融。帐殿出空登碧汉,
遐川俯望色蓝笼。林光入户低韶景,岭气通宵展霁风。
今日追游何所似,莫惭汉武赏汾中。

重阳锡宴群臣原文

唐代:李忱

款塞旋征骑,和戎委庙贤。倾心方倚注,叶力共安边。

吊白居易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代:李忱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百丈山原文

唐代:李忱

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日月每从肩上过,
山河长在掌中看。仙峰不间三春秀,灵境何时六月寒。
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钟朝磬碧云端。

瀑布联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代: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句原文

唐代:李忱

海岳宴咸通。
七载秉钧调四序,一方狱市获来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