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吊白居易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代:李忱

原文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鉴赏

  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一位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唐宣宗李忱白居易其人的器重、对其诗的喜爱,也从侧面表现出了白居易卓越的才能。

  诗的首联运用比喻,巧妙概括了白居易一生的艺术成就。“缀玉联珠”是形容他诗文的艳丽光彩,而“六十年”,则指他的创作生涯。“诗仙”,是溢美之辞,是对白居易的高度评价。

  “谁教冥路作诗仙”一句其悲可见,其哀可闻。唐宣宗是说,对于这位世间不可多得的诗仙,我敬重不够、仰慕不够呀!你怎么就突然间走到冥路上去了呢?读到这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一位多情的皇帝,正眼含热泪,仰望长天,低声呼唤,令人感动。

  诗的颔联则表达了诗人无比惋惜之情。唉!浮云,造化也没有办法挽留住白乐天了,他永远地去了,我又有什么回天之力呢?只有扼腕长叹罢了。这里运用对仗和互文的修辞,将作者对白居易的浓浓思念之情凝聚在精练的语句中,情愫深,意韵长。

  接下来的颈联,借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与《琵琶行》来赞美他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影响力。“童子解吟”“胡儿能唱”蕴涵深意:其诗所知人多,所晓域广,通俗易懂,音韵和谐,圆润悦耳。作者没有直接说他的诗多么美、多么富有魅力,而只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尾联则进一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器重、难以割舍和对白居易去世的无比悲怆之情。这是在颈联基础上的更进一步,“文章已满行人耳”,白居易的诗如风一般流行,与行人形影不离:你只要出行在外,就能听到吟诵白诗的声音。而作者听到吟诵之声,就会牵动起思念白居易的感情,内心充满无比悲伤与哀痛。

  全诗语言通俗凝练,感情真挚,既表现了对白居易仙逝的哀痛,又表现了对他诗歌的赞赏,同时突出了白诗非同凡响的艺术成就。

注释

① 吊:哀悼。
② “童子”二句重点突出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李忱生平简介_李忱个人成就_李忱轶事典故

李忱

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汉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猜您喜欢

为韩宾仲悼亡原文

明代:李云龙

潇潇风雨蔽江津,闻尔归舟泪满巾。却悟当年笔彩落,都缘无复画眉人。

忆初帘下牵衣别,犹见朱颜垂绿发。岂期婺女遽还星,岂谓嫦娥遂奔月。

旧曾游处试相寻,飞尽繁花空绿阴。妆阁尘生鸾镜掩,翠楼月落凤箫沉。

君家虽近朱明洞,从今空托梅花梦。云母餐来事已虚,黍珠炼就成何用。

忆君挟策干明主,只道香闺聊暂处。谁知未遂鸿鹄志,一旦先摧凤皇侣。

罗浮山下觅泉门,闻有孤鸾夜夜翻。紫玉定怜韩重在,名香谁为返芳魂。

悼亡八首 其三原文

清代:吴妍因

幼承庭训崇基督,长习英文赴上都。识破攻心原诈术,便甘违教返迷途。

弥留不易无神论,慰藉何劳续命符。抛却牙牌休再抹,梦中犹恐笑愚夫。

悼亡八首 其五原文

清代:吴妍因

方寸澄明月曜辉,相夫原不仅无违。从容为我排危难,宛转凭君判是非。

力疾暂教私爱割,唱随终与正途归。从今报国循遗意,何惜鳏鱼一命微。

悼亡八首 其六原文

清代:吴妍因

黄金随手掷纷纷,犹恐迂疏薄待人。搜箧典钗无吝色,施衣推食有馀仁。

持家独任辛勤事,刻己浑忘病苦身。检点巾箱何物在,破衫遗帨是殊珍。

悼亡八首 其七原文

清代:吴妍因

隼鹯侧目逼同林,南国惊飞失路禽。一月翻澜风急袭,三秋茹苦病潜侵。

宿疴直与棼丝似,多难终教大限临。不异顿遭豺虎噬,追思往事恨难禁。

偶于悼亡集中见“斯人难再得 谁与岁寒同”句 因以补照自题原文

清代:吴锦诗

操持家务廿年中,半仗贤能内助功。想到斯人难得句,伤哉谁与岁寒同?

悼亡六首 其六原文

清代:吴锦诗

正逢科举录新生,萱草风寒蓦地惊。分付一声娘去也,九泉望汝掇科名。

悼亡六首 其五原文

清代:吴锦诗

荏苒光阴已七终,未经一面梦魂中。而今那得鸿都客,引我泉台说苦衷。

悼亡六首 其四原文

清代:吴锦诗

衔石难教补恨天,伤心薄命有谁怜。向平事业安排了,愿守鳏居学老禅。

悼亡六首 其三原文

清代:吴锦诗

我本疏狂懒散人,家声未坠仗儿身。廿年辛苦归何处,剩此多多未了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