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忱
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汉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综观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经为祖宗基业做过不懈的努力,这无疑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是他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的诗文全集
●智术治国
李忱临朝,对待群臣如待宾客,从未有倦容。宰相奏事,他威严不可仰视。奏毕,他脸上放出微笑,让群臣闲语,或问里坊琐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经一刻时辰,复严肃地告诫群臣:“卿等好自为之,朕常担心卿等负朕,日后难以相见!”说罢,起身回宫。大中年间最得圣眷的宰相令狐綯就曾说过:“我秉政十年,皇上对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时,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 但是李忱极度礼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礼,非常的恭敬,如此一来,恩威并重,以威权驾驭大臣,被称之为智术治国。
李忱还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一些低下的杂役,只要李忱见过一面就能记住对方的长相和名字以及所负责的工作,从来没有弄错过,这些宫人如果生病,李忱还会派御医去为其诊治,甚至还会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这在历代君王中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
李忱不但记性好,且心极细。度支部门上报污损的布帛,奏表中将“渍”误写成了“清”,主管官以为李忱不会注意,胡乱报了上去。岂知李忱一眼看破,处罚了与此事相关者。
经常外出游猎的李忱,其实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并且实地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但是天下之大,李忱不可能全部走遍,为此他特意想了个办法,秘令翰林学士韦澳将天下各州的风土人情以及民生利弊编为一册,专门供他阅览。李忱将其命名为《处分语》,此事除了韦澳之外无人知晓。不久,邓州刺史薛弘宗入朝奏事,下殿后忍不住对韦澳说:“皇上对本州事务了解和熟悉的程度真是令人惊叹啊!”韦澳询问后,得知李忱掌握的资料正是出自《处分语》。
为解决宦官问题,他以论诗为名,召翰林学士韦澳入内,屏退左右侍从,问:“近日外面舆论,对宦官的权势有何说法?” 韦澳答道:“陛下威断,宦官已大有收敛。”
尽管大动作无法实施,但李忱还是尽力抑制了宦官。宦官内园使李敬实气焰嚣张,遇到宰相郑朗不下马,李忱立即剥了李敬实的官服,配给南衙当贱役。
李忱又规定,凡是节度使有罪,监军(由宦官充任)连坐。宦官问题虽终未能全盘解决,然李忱在整顿吏治上下了大功夫,非但收到了一些成效,且赢得了民众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