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如璋
何如璋(1838—1891),字子峨,广东大埔县湖寮双坑村人,我国早期杰出的外交家,中日两国正式邦交的开创者。以何如璋为首的使团此后驻日四年有余,他们悉心查访日本的民情政俗,深入考察日本明治维新,力倡容纳西方科学思想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和改变封建专制,渴求强国之道。他们笃邦交,争国权,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谊所绘写的多彩篇章,直至百年后的今天仍被世人称道。 ►的诗文全集
人物生平
何如璋于咸丰十一年(1861)中举,同治七年(1868)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授职翰林院编修。
其时适值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内部有一部分人主张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军事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历史上称这一部分人洋务派,奕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何如璋早年喜欢学习桐城古文,后来感到学习古文不能满足于时世变化的需要,转而潜心时务,常往返天津、上海之间,与中外人士商谈,向各国传教士询问西方国情政务等。进入翰林院后,对外事愈发留心,知识愈加丰富,成为通晓洋务的佼佼者,并得到李鸿章的赏识。李鸿章曾对人评价道:“不图翰林馆中亦有通晓洋务者也。”
光绪三年(1877年),何如璋得李鸿章推荐,晋升为翰林院侍讲,加二品顶戴,充出使日本大臣,成为中国首任驻日公使,时年39岁。
何如璋的青年时代,正是鸦片战争之后,当时列强虎视眈眈,都想侵吞中国。因此常常借故挑起事端,寻找侵略的借口。而此时的一般读书人大都以个人名利为重,沉迷于科举、应试之中。当时,一些有爱国心的官僚,开始提倡“洋务”,旨在“师夷制夷”。何如璋虽素学古文,但认为国事危急,兴办“洋务”为当务之急。他经常与中外人士交往,探求治世之方。重臣李鸿章欣赏何如璋通晓洋务,遂与枢密大臣沈桂芬竭力保荐何如璋出使日本。
驻日期间,何如璋十分关心数干旅日侨胞的利益,积极要求增设领事。初,日本国不同意,他就据国际公法力争,终于取得在横滨、神户、长畸三个地方增设了领事馆。从此,更多的旅日侨胞有了本国政府撑腰,一改过去被歧视、受凌辱的地位,侨胞莫不感恩戴德。
日本于明治维新之后,便竭力阻止琉球向中国进贡,企图并吞琉球,不过这时的日本国力尚弱,不敢公开挑畔,何如璋深刻地分析了情况,决定向日本据理力争。光绪四年(1878),他多次上书李鸿章:“阻贡不已,必灭琉球,琉球既灭,行及朝鲜……,听之,何以为国?拒之,是争一琉球,边衅究不能免……他时日本一强,资以船炮,扰我边陲,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而不可得。是为台湾计,今日之患犹纾,今日弃之,患更深也。”可是,卖国求安的李鸿章却指责他:“琉球朝贡,本无大利,若以武力相争,争小国区区之贡,非惟无暇,且亦无谓。”并斥他“出好兴戎,可以殷鉴”。清总署沈桂芬也嘱密友以私书相劝:“富贵可坐致,慎勿多事。”但有强烈爱国意识、品性刚直的何如璋,却不听李鸿章意见,依旧据理力争,以致不容于李鸿章,被调回国。从此,琉球便被日本所据,改为冲绳县。何如璋得以出使日本,是赖李鸿章保荐之力,但在对待琉球的问题上,何如璋却不因恩师之故而逢迎迁就,何如璋之为人处事,于此可见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