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何如璋

何如璋

何如璋(1838—1891),字子峨,广东大埔县湖寮双坑村人,我国早期杰出的外交家,中日两国正式邦交的开创者。以何如璋为首的使团此后驻日四年有余,他们悉心查访日本的民情政俗,深入考察日本明治维新,力倡容纳西方科学思想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和改变封建专制,渴求强国之道。他们笃邦交,争国权,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谊所绘写的多彩篇章,直至百年后的今天仍被世人称道。 ►的诗文全集

  光绪十年(1884),法舰发动突然袭击马尾前二月,何如璋已看到问题的严重,曾经两次向清廷上奏《法船聚泊马江应亟调兵船赴援协防折》和《法船聚泊马江请调南北洋兵轮以相牵制折》,提出“应集中兵力,先发制人,后发即为人制”的战略,和“清旨饬下南北洋大臣,迅派各快船,克期赴闽,以助支援……”等建议。但清廷掌实权的慈禧,只知求和,对何如璋奏折不接受,以致马尾船厂遭法舰的突然袭击而手足无措,以惨败告终。何如璋因受牵连,遭革职。清廷为了推卸其罪责,曾派左宗棠“饬查马江失事一案事各员”。经左宗棠认真查实后,认为对何如璋的处理应该“既经革职,可否邀恩免议”。结果,朝廷还是将他贬戍军台三年。在戍期间,他著有《管子释疑》36卷。军台放还后,他退出官场,受聘韩山书院讲席。光绪十七年(1891),病卒于韩山书院。终年54岁。

  何如璋公私分明,严于律己,主马尾船政期间,不少子侄致函给他,要求谋职,何如璋都婉言劝止。他担任福建船政大臣时,给父母的信中说:“船政系办公之地,亦无督办到署,即行任用本家亲戚,迹涉营私之事。……转致各本家亲戚,不宜冒昧前来,彼此岂无趣味也。”(见何如璋光绪九年(1883)十一月二十九日致双亲书)。何如璋极重友情,驻日期间,与日人得能良介相交频深,良介将外甥樽原陈政托何如璋教养,何如璋不负友人所托,任满后还把樽原陈政带回中国,樽原陈政长大后,任日本驻北京使馆参赞,闻何如璋卒,千里迢迢到何如璋老家,拜谒何如璋夫人,还到何如璋坟上致吊,涕泪交流,还雕了两只石狮子,安放在何如璋墓前,以答谢何如璋教育之恩。

  何如璋著有《使东述略》、《使东杂咏》、《使日函牍》、《管子析疑》36卷和《塞上秋怀》、《袖海楼诗钞》等诗文。

主要成就

  收回领事裁判权

  在日本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是收回领事裁判权。

  何如璋到日本时,正值台湾劫杀琉球渔民事件发生后不久。日本以这一事件为发端,冒称琉球系其属国,策划征伐台湾,清廷为求息事,赔以军费计白银50万两。日本执政者越发得逞,议废除居留华民旧规,取消横滨,神户和长崎的领事裁判权。何如璋到任后,援引国际公约,与日方反复交涉,终于达成协议,除在东京设公使馆外,在横滨、神户、长崎三城市设领事馆,并收回领事裁判权。此举使侨胞的生命财产得到合法保障,使侨胞备受歧视凌辱的状况得到很大改善,至今日本华侨对何如璋仍深怀敬意,对何如璋据理力争收回领事裁判权津津乐道。

何如璋的诗文

赠源桂阁故侯 其三原文

清代:何如璋

宾筵酒馔翻新样,乐府笙歌倚旧声。沿习太平唐代舞,诸伶白首说西京。

赠源桂阁故侯 其二原文

清代:何如璋

留髡送客日初斜,相约春游兴又赊。记取清明好时节,墨川东岸看樱花。

赠源桂阁故侯 其一原文

清代:何如璋

轻盈舞袖绾双鬟,洗盏殷勤劝小蛮。含恨低翻旧时曲,一声声是念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