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如璋
何如璋(1838—1891),字子峨,广东大埔县湖寮双坑村人,我国早期杰出的外交家,中日两国正式邦交的开创者。以何如璋为首的使团此后驻日四年有余,他们悉心查访日本的民情政俗,深入考察日本明治维新,力倡容纳西方科学思想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和改变封建专制,渴求强国之道。他们笃邦交,争国权,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谊所绘写的多彩篇章,直至百年后的今天仍被世人称道。 ►的诗文全集
何如璋对当时关税不能自主,洋货充斥,金银大量外流,国势因而日弱,深感痛心,便向朝廷上《奏陈务请力筹抵制疏》,阐明“涓涓不塞,将成江河,迨至势穷害极,强邻益逼,上无可筹之饷,下无可练之兵,反悔奚复及乎?”不久,日本要求与我内地通商,他又向清廷上《内地通商利害议》,说日本是要攫取中国的资财,以补偿与西欧列强贸易的损失。日货都是中国有的,两国相邻,运输途短,成本自低,若准其与西欧各国同享低关税和在内地通商的优待,日货势必大量倾销,中日贸易本已入超两百余万两,若再许其直输内地,入超将增至一千余万。对此严重情况,何如璋焦急万分,便奏请不准日本到我国内地通商的要求,朝廷终于接纳了他的意见。
何如璋使日期间,看到日、俄两国对我国邻邦朝鲜的觊觎,便向清总署上《主持朝鲜外交议》,提出对加强控制朝鲜的三项策略。当年山西闹大饥荒,数百万居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看到这种情况,何如璋心急如焚,上书李鸿章,请移饥民十余万至东三省,以充实边防。日本明治维新后政治、经济方面所产生的变化,给何如璋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认为,要使中国富强,就要效法日本的维新,只有这样才能抵制列强。他不仅极力推荐同乡黄遵宪,同赴日工作,并积极鼓励黄遵宪撰写《日本国志》。该书对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有很大的影响。
何如璋使日4年,对日本统治阶层的侵略本性作了一些必要的揭露,而对广大的日本人民,则始终坚持睦邻友好。日本朝野名士对他都十分推崇,经常与他和诗、笔谈或请他写条幅、扇子作为珍玩。他为祖国争公理、抗强权、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又能坚持睦邻友好,不负国家期望,在清末的几位驻外使节中,何如璋是出色的外交家。他在使日期间,身居异国,对祖国发生的事,总是十分关切,遇到外人有不利祖国的举动,他总要上书直陈己见。他针对日本侵占琉球野心的上书“琉球既灭,行及朝鲜。”十余年后,果生甲午之祸,这不但可见何如璋的爱国之心,也可以看出他的远见卓识。
何如璋归国后,于光绪九年(1883)九月,出任福建船政大臣,主管马尾造船厂。这是一个既无经费又无人才的单位,尽管何如璋多次建议,也无法改变清海军落后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