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燔
李燔(1163—1232年),南宋大教育家,他把大半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高中进士后的 42年里,有35年都孜孜拳拳于教育第一线,业绩非凡,李燔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学者云集如潮,把这所当时的成人大学办成全国“书院之首”,他影响着当时众多的书院,有如五四时期的北大“蔡元培”,他被老师朱熹认定为衣钵传人之一,死后被当时的中央政府授予“文定”的谥号(相当于“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评价)。 ►的诗文全集
1225年后,李燔应邀,推荐了优秀人才崔与之、魏了翁、真德秀、陈宓、郑寅、杨长孺、丁黼、弃宰、龚维藩、徐侨、刘宰、洪咨夔给中央政府。
1226年,李燔在‘知南康军’曹豳的支持下扩建白石山房(白石书院)。
1232年(理宗绍定5年),理宗、李心传论李燔,海内一人。几个月后,李燔离开人世,年70岁。22年后李燔获赠谥号“文定”,赠直华文阁,儿子李举担任下州文学的官职,孙子李镳也高中进士。
人物成就
他打破官本位,为老师朱熹的理学哲学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勤耕教坛,甘之如饴。
为了说明南宋讲学的风潮兴盛,首先我们来观摩两截讲学画面:
公元1167年农历九月初八开始的两个半月时间里,朱熹来到潭州(长沙)岳麓书院讲学交流。在张栻的岳麓书院里,朱熹与张栻两位大师以“会讲”方式,当众辩论《中庸》之义。讲堂上并排摆着两把太师椅,听讲的学子你赞成谁家的观点,就站入哪位大师面前的阵营。随着会讲热烈而睿智地展开,学子们左右逢源,茅塞频开。两位大师辩论到紧要处,曾连续三昼夜不辍。各地的学子们得到消息,纷纷骑着快马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讲。路上的人流络绎不绝,讲堂内围得水泄不通,盛况空前,饮马池的水一下就被马喝光了。
公元1175年农历六月初,以朱熹、陆九渊为首的理学两大学派在江西铅山的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规模盛大、最重要的学术大辩论。在整整3天中,学术气氛相当紧张。争论的焦点是关于认识论、世界观问题。理学各派的弟子及闽、浙、赣学者多人齐聚鹅湖,上台辩论的虽然只有朱熹和陆九渊兄弟,但是辩论会如风雷鼓荡,台前台后两派争论十分激昂,最后谁也没有把谁辩倒。五年之后,陆九渊回访朱熹和他驰名全国的“白鹿洞书院”。朱熹特请陆九渊为书院师生讲学。陆九渊精彩的讲学,让听者无不动容,后来这个演讲也被作为白鹿洞书院的一个讲义。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氛围中,李燔中进士后,甚至放弃自己的官职,跟随朱熹读书和教学。1190年李燔在岳州教授上任之前之后,两次拜会朱熹,朱熹勉励他坚定求知。李燔到任岳州后,严格教育学生,文武兼修,教育文艺和弓马,积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在他的影响教育和带动下,学生非常勤奋有为。例如赵葵、赵范等人都成为一代卓越的将帅,更多的学生成为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