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燔
李燔(1163—1232年),南宋大教育家,他把大半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高中进士后的 42年里,有35年都孜孜拳拳于教育第一线,业绩非凡,李燔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学者云集如潮,把这所当时的成人大学办成全国“书院之首”,他影响着当时众多的书院,有如五四时期的北大“蔡元培”,他被老师朱熹认定为衣钵传人之一,死后被当时的中央政府授予“文定”的谥号(相当于“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评价)。 ►的诗文全集
在现在南昌市进贤门和书院街上有三大书院遗址,这就是东湖书院、豫章书院、友教书院,这三大书院仍然供奉着李燔等大贤。据考证,李燔及学生饶鲁在东湖书院(1211年建)、豫章书院有过教学活动,应该是因为他的盛名,应邀讲学或者讲堂指导。李燔还拜谒了太师祖罗从彦的南昌西山故居——退思楼,写下这样的感怀教育的诗歌:“……半窗明月半空字,一枕清风一枕瑟……闲来独倚栏杆外,满耳松声韶护音。”
作家余秋雨在《千年庭院》中写道:“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传递”。李燔用一生实践来传递这种精神与知识。由于李燔文章的散落,在《朱子语类》、《宋元学案》中,没有收录他的完整著作。我搜寻到他的部分文章片段和诗歌,文如其人,他的文字、诗歌很超脱、很吸引人,他有一篇《题竹斋指南诗》就很见水准,诗歌如下:
元量清标酷似僧,诗情书意两相承。
於今自有高人处,不尚空窗尚巽升。
打破官本位
李燔和朱熹的很多学生,不求功名,放弃官爵,推崇‘格物致知’的书院精神,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温总理非常推崇这几个精神)。在他们影响带动下,很多学子“不远千里而聚首执简”。李燔没有许诺世俗的利益,依靠自己的人格感召力,凝聚同志,布衣粗食,朝乾夕惕,相互砥砺,探究学问。朱熹曾经勉励李燔,要“致远固以毅,而任重贵乎弘也”(实现远大理想需要勇敢,而肩负重任更可贵的是志向远大啊),他于是自号“宏斋先生”。
李燔反对汲汲名利,寄心于下层人民。他提出:人生在世,不一定非得做了大官、担任一定职务才算是建功立业,只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做一些实实在在有利于他人的事,就可以说是有了功业。又说:“就算是做官做到卿相的高位,也不可以失去寒微朴素的本色。不追求就无所得,让困难磨灭自己的骄气和奢心,不至于因环境和饮食改变自己的气质与体质”。史臣李心传对宋理宗谈起当时高士累召不起的人,认为李燔是国内第一。大儒蔡念成也一再称赞他‘心事如秋月’。所以李燔对贫贱患难不以为然,不为官位心动,穿着非常朴素的衣服,即便是做京官也没有替换下来。1190年中进士后的四十二年里,前后只接受了七年的官职,真德秀、魏了翁等很多人推荐他当‘隆兴府通判’、参议官、大理司直等官职,他都割舍不下教学,均予以推辞,低头去从事教学去了,最后曹彦约向中央推荐李燔代替自己当潭州通判,李燔推辞再三,只得去长沙赴任。长沙帅真德秀大部分问题都来请教于他。他在长沙呆了几个月,又回书院去了。其实当官的大门对他始终都是敞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