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李燔

李燔

李燔(1163—1232年),南宋大教育家,他把大半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高中进士后的 42年里,有35年都孜孜拳拳于教育第一线,业绩非凡,李燔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学者云集如潮,把这所当时的成人大学办成全国“书院之首”,他影响着当时众多的书院,有如五四时期的北大“蔡元培”,他被老师朱熹认定为衣钵传人之一,死后被当时的中央政府授予“文定”的谥号(相当于“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评价)。 ►的诗文全集

  1192年后的十几年里,他先后到朱熹开辟或恢复的“武夷精舍”、“岳麓书院”、“考亭书院”教学,朱熹一生有511位学生。许多人有不懂的地方,朱熹一般都让他们请李燔教习与启发,学子非常敬服。朱熹多次宣示,李燔‘交友有益,进步可畏,处事一丝不苟,忠直朴实’,是自己学术的衣钵传人。朱熹写诗说:“吾道付沧州”,而李燔被黄宗羲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列为南方理学耆老、沧州大儒第一。

  朱熹去世后,李燔率领南康的学子,开辟“修江书院”、“白石书院”、“竹梧书院”,继续传播和研究儒家思想,可以说他从中进士以后的42年都是在教育与研究儒学中度过的。

  1205年,李燔在中央政府任职,还收下魏了翁作为学生,这个魏了翁后来也成为一代儒学大师。4年后,福建兴建了不少书院,延平书院是其中比较著名的学府,李燔为该学府制订学规,长期参与教学,平江人引为自豪的‘平江九子’有几个是他的学生。

  1216年前后,李燔在家乡南康传播理学。不久朱在、陈宓又当了“知南康军”,他应邀又回到白鹿洞书院主持书院活动,白鹿洞书院成为天下书院之首,与李燔的教育教学关系很大。当时学生曾达到上千人(这些学子应属于学士以上级别),“讲学之盛,他郡无比”。这个评价是《宋史》给出的,这是当时书院风潮中,教育界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永远值得我们自豪。

  南宋时期有书院442所,很有名的有265所(私塾级别的书院不算),与朱熹有关的有67所,而这些不少都留下了李燔教学的身影。

  李燔把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的首要责任,丝毫没有醉心于官场,一再教育学生,“人生在世,不一定非得做了大官、担任一定职务才算是建功立业,只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做一些实实在在有利于他人的事,就可以说是有了功业”,现在许多人都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他自己穿着朴素的衣服,全心投入教化与传播真理。直到他实在推脱不了学生的推荐,才又担任了一段时间官职,在任上,为百姓造福不已。

  1225年以后,他生命的最后七年不再为官,潜心教学与儒家思想研究,推荐了一些思想端正的好官员给中央政府。

李燔的诗文

题竹斋指南诗原文

宋代:李燔

元量清标酷似僧,诗情书意两相承。
於今自有高人处,不尚空窗尚巽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