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平一
武平一,名甄,以字行,武则天族孙,颍川郡王载德子。博学,通《春秋》。后在时,畏祸不与事,隐嵩山,修浮屠法,屡诏不应。中宗复位,平一居母丧,迫召为起居舍人,乞终制,不许。景龙二年,兼修文馆直学士,迁考功员外郎。虽预宴游,尝因诗规戒。明皇初,贬苏州参军。徙金坛令。既谪,名亦不衰。开元末卒。诗一卷。 ►的诗文全集
隐居
关于武平一“隐嵩山修浮图法”事,史书仅有断文残句。至于何时隐居嵩山,不见史传。《通鉴·卷第二百五》载:天册万岁元年腊月,“右千牛卫将军安平王武攸绪,少有志行,恬澹寡欲,扈从封中岳还,即求弃官,隐于嵩山之阳。太后疑其诈,许之,以观其所为。攸绪遂优游岩壑,冬居茅椒,夏居石室,一如山林之士。太后所赐及王公所遗野服器玩,攸绪一皆置之不用,尘埃凝积。买田使奴耕种,与民无异。
武平一隐居嵩山,似受这位堂叔武攸绪的影响。查有关佛家典籍,也多记其入仕后礼佛,并无有关修习“浮图法”的事迹。《新唐书·武平一传》与《全唐诗话·卷一》又都记载了武平一与崔日用论《春秋》事迹。
初,崔日用自言明《左氏春秋》诸侯官族。它日,学士大集,日用折平一曰:“君文章固耐久,若言经,则败绩矣。”时崔湜、张说素知平一该习,劝令酬诘,平一乃请所疑。日用曰:“鲁三桓,郑七穆,奈何?”答曰:“庆父、叔牙、季友,桓三子也。孟孙至彘凡九世,叔孙舒、季孙肥凡八世。郑穆公十一子,子然及二子子孔三族亡,子羽不为卿,故称七穆,子罕、子驷、子良、子国、子游、子印、子丰也。”一坐惊服。平一问日用曰:“公言齐桓公、楚庄王时,诸侯属齐若楚凡几?平公、灵王时,诸侯属晋、楚凡几?晋六卿,齐、楚执政几何人?”日用谢曰:“吾不知,君能知乎?”平一条举始末,无留语。日用曰:“吾请北面。”阖坐大笑。
由此判断,武平一对《春秋》的熟知,须经长期研读才会如此造诣,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办到。故,他在少年时代直至隐居嵩山期间,更多修习的应是《春秋》。至于修习“浮图法”事,似是“屡诏不应”的托词或与修习《春秋》兼而为之。
入仕
(一)在朝。《新唐书·武平一传》说:“中宗复位,平一居母丧,迫召为起居舍人,丐终制,不见听。景龙二年(708),兼修文馆直学士。”由是,武平一入仕“起居舍人”当在景龙二年之前。两《唐书》和《通鉴》俱云: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张柬之等大臣逼宫。甲辰,武则天“制太子监国”;乙巳,“太后传位于太子”;丙午,“中宗即位”。同年二月,中宗复国号为唐;十一月,武则天崩于上阳宫。自神龙元年二月中宗复位,即开始大批调整官员,巩固统治。另据《通鉴·卷二百八》载:“神龙元年,三月,己丑……以安车征安平王武攸绪于嵩山,既至,除太子宾客;固请还山,许之。”武攸绪,武平一的堂叔。二人同隐嵩山,盖平一是跟武攸绪修行的。平一虽“居母丧”,但与武攸绪应召入朝应是同时。故,武平一“迫召为起居舍人”应在神龙元年(705)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