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括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进士,后任翰林学士。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工程师、外交家。 ►的诗文全集
《梦溪笔谈》及《补笔谈》中,都有涉猎医学,如提及秋石之制备,论及四十四种药物之形态、配伍、药理、制剂、采集、生长环境等。
军事方面
沈括,不仅在科学上取得了成绩,而且为保卫北宋的疆土也做出过贡献。北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辽和西夏贵族统治者经常侵扰中原地区,掳掠人口牲畜,给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破坏。沈括坚定地站在主战派一边,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和军器监长官期间,他攻读兵书,精心研究城防、阵法、兵车、兵器、战略战术等军事问题,编成《修城法式条约》和《边州阵法》等军事著作,把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功地应用在军事科学上。沈括对弓弩甲胄和刀枪等武器的制造也都作过研究,为提高兵器和装备的质量做出了一定贡献。
轶事典故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乍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沈括看问题很精细,常有自己独特精辟的见解。比如,在开封的相国寺里有一幅壁画,画着一个管弦乐队在演奏。有人看了以后,说画家画错了:当管乐演奏者在吹“四”字音的时候,那个弹琵琶的居然与大家不合调,手指不是在拨“四”字音所在的上弦,却是在掩着下弦。沈括看了后却认为画家很高明,深知音乐。他说:弦乐跟管乐不同。演奏管乐时,手指头按在什么音,就发出什么音,是同时的。演奏琵琶则不同,只有当手指拨弦之后,才会发音,动作是早于声音。正因为这样,当管乐演奏者在吹“四”字音的时候,弹琵琶的人的手指看上去不在弹“四”字音。
宋代:沈括
溪水激激山攒攒,苍崖腹封壁四环。一门中嚂俯惊澜,造物为此良有源。
坡颠窍塞沦九渊,吐吞龙螭殆非然。又疑猛将血战还,斩此欲守规为门。
至今惨恻风夜寒,杀气袭水为屈盘。山重地僻道路偏,此境安得与祸连。
反复不得意所安,将必有理愧莫原。山川幽深适素尚,辙蹂万坚穷跻骞。
生平所更了可记,怪特若此殆未观。崆峒地首久茫昧,自此稍欲信所传。
排云径上淩巀薛,力弱盛恐乘以蹎。西光戛戛下岩壑,取酒更为山留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