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李孟

李孟

(1255—1321)元潞州上党人,徙汉中,字道复,号秋谷。七岁能文,博学强记,通贯经史。世祖时累荐不就。成宗大德初,侍仁宗于宫中,日陈善言正道,多所进益。武宗之立,孟有策画功。仁宗嗣立,拜中书平章政事,力以国事为己任。以宋儒及许衡从祀孔庙,行科举取士之制。英宗即位,为铁木迭儿诬谤,降授侍讲学士。孟宇量闳廓,材略过人,三入中书,民间利益,知无不言,士无贵贱,贤者进拔。为文有奇气。卒谥文忠。有《秋谷集》。 ►的诗文全集

轶事典故

  仁宗潜邸,文学侍臣

  李孟自幼力学,博闻强记,通贯经史,善文章,常纵论古今治乱兴衰之故,有志用世。当时科举尚未恢复,读书人谋求官职的主要途径是担任吏员,李孟不愿由吏途出仕,于是在家开馆教授生徒,来学者甚多,声名益著,前辈名士大夫如商挺、王博文、刘宣、魏初过汉中,皆与交往。至元十九年,随父居四川(时李唐当就任四川行省幕职),行省拟辟为掾,辟为晋原县主簿,皆辞不就。时值权臣阿合马被杀,主张行汉法的皇太子真金得以真正参决朝政,支持新任中书右丞相和礼霍孙改革阿合马专权时的弊政,起用儒臣;二十年,刑部尚书崔彧又奏陈时政十八事,中有广开言路,多选正人,以及博访耆儒硕望,以重翰林之选等条,被世祖采纳,诏命中书省、御史台商议施行。朝政出现了革新气象。李孟以为施展其学识才能的时机已到,乃赴京师,受到行中书右丞杨吉丁器重,推荐给真金,召见于东宫,未及擢用而真金死(至元二十二年),杨吉丁延请为家塾师①。翰林诸名公尝识其才,呈请中书省授以馆阁之职,但铨曹却拟为梓潼县主簿,不受。二十三年,李唐出任夔府路(治今四川奉节)总管府经历,孟离京赴夔府省亲。二十八年,随父还居汉中。

  三十一年,李孟在父亲敦促下再次北上求仕,路过关中,时元成宗即位,诏命各省采访世祖朝政事以备修史,陕西行省留孟参与讨论编次,送京进呈。皇太后阔阔真(真金妃)为孙子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已故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之子)选聘名儒为师,李孟被推荐当选。大德三年(1299),海山出镇漠北。爱育黎拔力八达留京中,孟“日侍讲读”,甚得亲信和敬重,召画工为之画象,命集贤大学士王颙书其号“秋谷”二大字,亲自刻匾并署名其上,旁注“大德三年四月吉日为山人李道复制”①。成宗闻孟名,诏授官职,执政者以孟未尝登门拜谒,沮格不行。成宗晚年疾病缠身,朝政多决于皇后卜鲁罕及执政大臣。大德九年六月,立卜鲁罕所生皇子德寿为皇太子。十月,出于卜鲁罕之谋,遣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其母答己出居怀州(今河南沁阳)。李孟仍随侍爱育黎拔力八达,忠勤如故,为他讲论古先帝王得失成败之理及治天下之法,并引荐人才为其用。于是,更加受到信任,成为心腹谋士。出谋画策,两定内难。

李孟的诗文

初科知贡举原文

元代:李孟

百年场屋事初行,一夕文星聚帝京。豹管敢窥天下士,龙头谁占日边名。

宽容极口论时事,衣被终身荷圣情。愿得真儒佐明主,白头应不负平生。

寄东宫二首 其二原文

元代:李孟

十年陪顾问,一旦决安危。自合成功去,应惭见事迟。

长城徒自坏,孤注莫相疑。辟谷求仙者,高名百世师。

藤州道上原文

宋代:李孟博

道上何尝识故侯,解鞍聊发小迟留。
莫向漳江更南望,四十八驿是藤州。

寄东宫二首 其一原文

元代:李孟

艰危勤扈从,俯仰尽周旋。小试屠龙技,翻成抱虎眠。

脱钩鱼纵壑,漏网鸟冲天。万事从今始,灰心未死前。

迁葬毕还朝原文

元代:李孟

绿暗丘园已暮春,还山堂上会乡邻。明朝却上燕南道,依旧征衫满路尘。

赠黄秋江处士原文

元代:李孟

君钓秋江月,我耕秋谷云。逃名君笑我,伴食我惭君。

老我素多病,壮君高出群。何时各归去?云月总平分。

在朝思乡原文

元代:李孟

西望家山咫尺间,白头多病不知还。中书三入成何事,画里相看亦厚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