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年(1775),李调元升迁文选司员外郎。乾隆四十二年(1777),因湖南巡抚公文措辞失当,他按规定不与画押。吏部尚书阿桂堂、舒赫德大发雷霆,在考察京官时,将李调元填入“浮躁”一类。乾隆帝见表册所填19人均年迈多病,惟独李调元年富力强,就询问吏部尚书:“李调元何事浮躁?”吏部大臣回复:“过于逞能。”乾隆帝一笑置之,诏令李调元仍为吏部员外郎。是年八月,李调元升任广东学政,临行前为乾隆帝召见,应对中肯,皇帝再三勉励。乾隆四十六年(1781),他任满回京复命,乾隆帝又在勤政殿召见,问其广东总督、巡抚以下官员事。李调元如实对答,乾隆帝十分满意。
次日,李调元即擢任直隶通永兵备道。第二年,李调元奉旨护送一部《四库全书》去盛京(今沈阳),因途中遇雨,沾湿黄箱而获罪,被流放新疆伊犁效力;旋经袁守侗搭救,从流放途中召回,发回原籍,削职为民。他深感仕途坎坷,吉凶莫测,于是绝意仕进。有人劝他设法复职,他以东坡诗咏答说:“便从洛社休官去,犹有闲居二十年。”又在《小西湖看荷》一诗中写道:“谁开玉镜泻天光,占断人间六月凉。长羡鸳鸯清到底,一生受用藕花香。”这些诗表明了李调元与官场决裂、洁身自好、纵情山水的志趣。
倾毕生之力构筑《函海》
李调元是清代蜀中一怪才,他在学术文化上的成功决非偶然。这首先要归结到他的家学渊源,同时也是他个人先天禀赋与后天坚持不懈、刻苦努力的结果。
李调元的父亲李化楠,号石亭,历任知县、府台同知等,一生力行善事,任上颇有政声,著有《万善书稿》、《石亭诗集》、《醒园录》等书。李调元受父亲影响,自幼爱好读书,涉猎范围极广,凡诸子百家、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天文地理,无所不览。他利用在吏部任职的机会,饱读大内典籍、御库秘本,勤奋披阅、抄录,“于是内府秘藏,几乎家有其书矣”。在任职京师或奉旨外巡期间, 虽不能埋头读书,但在“公余之暇,犹手不释卷”。去职回籍后, 他更是以读书、写作为乐,“啸傲山水,以著述自娱”,与钱塘袁枚、阳湖赵翼、丹徒王文治诸先生齐名,人称“林下四老”。他深感学海无涯、光阴催人,“念日月之以逝,恐文献之无征……恐一旦填沟壑,咎将谁归? ”(同治四年《罗江县志》卷二十四)他因而废寝忘食,以苦读为乐事,无一日之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