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刊而藏是李调元万卷楼藏书中的另一部分。他对刊刻前人著作极有兴趣,22岁时就自刻了《李太白集》,以后几乎刻书不断。他的《函海》、《续函海》、《童山诗集》、《童山文集》均有自刻本。
李调元万卷楼珍贵藏书,是四川文化史上的一大丰碑。这一巨大的宝库,不料于嘉庆初年尽焚于匪患。这是四川文化史上一重大损失。原来在嘉庆初,四川白莲教起事,各地警报频传,社会混乱。嘉庆五年(1800),当李调元全家避乱成都时,万卷楼“忽被土贼所焚”。李调元归来后,但见平地瓦砾飞灰。他当时悲痛欲绝,“收灰烬瘗之”,并吟诗纪实:
不使坟埋骨,偏教冢藏书。焚如秦政虐,庄似陆浑居。人火同宣谢,藜燃异石渠。不如竟烧我,留我待何如?云绛楼成灰,天红瓦剩坯;半生经手写,一旦遂成灰。獭祭从何检,尤杠漫逞才。读书无种子,一任化飞埃。(同治四年《罗江县志》卷三十五《外纪》)
万卷楼被焚后,李调元“意忽忽不乐”,终在嘉庆七年(1802)十二月悲痛万分地离开了人世。
清著名藏书家、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字羹堂,一字赞庵、鹤洲,号雨村、墨庄、醒园,别号童山蠢翁。绵州(今四川绵阳)人。父李化楠,藏书已具规模。他幼即嗜书,10余岁借书抄录,在浙江余姚求学时,遍游书肆,对诗文、戏曲、经史无所不览。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不久,诏修《四库全书》,入馆任纂修。散馆授吏部主事,迁考工司员外郎,两度出任广东学政,擢直隶通永道。因得罪权臣和珅,被充军伊犁,以母老得释归,隐居家中20年以著述、藏书为娱。有志于收集巴蜀乡邦文献,为官时,苦心搜求典籍,建“万卷楼”,贮书达10万余卷。除保存古版精椠外,其他书籍广泛借阅,以奖掖后进为己任。嘉庆五年(1800),刊刻《函海》丛书,收书152种,大部分为川蜀先贤著述。分30函,一至十为晋至唐、宋、元、明诸人未见之书;十一至十六,专刻明代杨慎所著之书;十七至三十,为自著之书及各家已刻而流传不广的书籍,有诗文、史论、音训、剧话、曲话、词赋等,其中有关音韵、民歌、俗谚最有价值。编书目《西川李氏藏书簿》10卷,分经、史、子、集4门。另编有《万卷楼藏书目录》和《赝书录》。所藏书后为和珅党羽借白莲教起义军之名所焚。著有《童山文集》、《雨村诗话》、《蠢翁词》等,辑《全五代诗》、民歌集《粤风》。另有《诸家藏书簿》、《诸家藏画簿》各1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