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李调元在离开杭州时,夸下海口:“江南才子,比不过四川的牧牛童子!”有一杭州秀才不信,要入川探个究竟。他在行往巴蜀途中,遇上一个四川的牧童,问之:“小童,你识对否?”牧童以为是“对歌”,便点头示意。才子以半山高塔出对:“铁塔巍巍,七层八面四方。”要牧童应对,牧童不知咋对,在过河分手时,便向其招了招手而去!才子后来找到李调元,细说所见,质问于他。李当即回答:“小子,人家牧哥早与你对好了呀!”才子惊问:“咋个对的?”对曰:“遇水摇摇,五指三长两短!”从此,江南文人再也不敢小视四川人了。

藏书第一家

  李调元罢官后,回到家乡四川安县宝林镇(古名叫南村坝),在其父亲李化楠修建的醒园(今罗江县文星镇)居住期间。建楼一座,名曰“万卷楼”。书库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其楼四周“风景擅平泉之胜,背山临水,烟霞绘辋川之图,手栽竹木渐成林。”他以赞赏的心情将万卷楼所在园林取名“ 园”,并赋诗:“园初筑亦悠然,地狭偏能结构坚。叠石为山全种竹,穿池引水半栽莲。拈花偶笑人称佛,戴笠行吟自谓仙。曾到名山游脚倦,此生只合老丹铅。”(《 园杂咏》)

  李调元万卷楼实际上是一座藏书十万卷(省称“万卷”)的庞大书库,时人称为“西川藏书第一家”。李调元诗:“我家有楼东山北,万卷与山齐嵯峨。”藏书“分经、史、子、集四十橱,内多宋椠,抄本尤伙”。李调元每天“登楼校雠”,手不释卷。

  李调元万卷楼的宝贵藏书,应是他和父亲两代人不辞辛劳、辗转购求的丰硕成果。父子两人爱书成癖,尤喜藏书,只要遇到前朝珍稀本、善本,不惜重金求购。李化楠在浙江、河北任知县、知府时, 遍购古今珍贵书籍。李调元从浙江省亲返川,将父所购书籍船装航行数千里运回老家入书库。李调元成年后,购买珍稀、善本书籍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在做官期间,“所得俸,悉以购书”。

  李调元除了多年大量购买外,藏书中还有不少系其手抄版本。李调元有抄书之癖,凡家中所无之书,即借别人所藏图书抄写。他作京官时曾如饥似渴地广抄大内藏书。其藏书中,“御库抄本,无一不备”。

李调元的诗文

由白塔灞渡东津原文

清代:李调元

出郭眄遥岑,过渡得佳境。长风走溪声,落日横塔影。

入林路愈细,村口光耿耿。彷佛别有天,鸡犬自闾井。

不见打鱼人,但见钓鱼艇。

舟中晚兴原文

清代:李调元

漫说心如箭,其如棹泊迟。人喧上滩处,鸥避下帆时。

路转山犹见,钟鸣寺始知。回头语黄帽,此地正宜诗。

黄州晚泊原文

清代:李调元

赤壁烟初合,乌林月欲升。鸟投遥岸树,人语隔江镫。

梦去家疑近,愁来枕自凭。天涯游子意,寒夜总难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