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人物生平

  龚贤出生于昆山一个家道中落的官宦之家,幼年随家迁居南京。十岁前母亲去世,十三岁开始习画,与杨文骢同师董其昌。21岁左右在秦淮河畔参加了复社的活动,其时正值明崇祯末年,复社成员在这里结社赋诗,讲学论艺,挽救民族的危机。由于他正直不阿的人品,以及在诗,书,画上的成就,龚贤在南京士大夫中显露头角。

  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兵攻陷南京,龚贤因野居北郊而幸免于难。这时,龚贤的生活非常贫困,为了生活他离开南京,途经扬州到泰州海安镇担任徐逸家的私塾教师,一住五年。龚贤早年丧妻,在泰州孤身一人。从泰州回来后,又在扬州住了几年,约在顺治十四年(1657年)再度婚配,并对这位夫人十分满意。次年,便喜得贵子。在扬州除续弦之外,龚贤还做了两次远游,1655年南下浙江,1657年北上京师。

  龚贤再次返回南京居住,已年届五十,战乱洗劫后的家乡呈现出一幅惨景。国破家亡,他举起悲愤的笔写下了《登眺伤心处》一诗:“登眺伤心处,台城与石城。雄关迷虎踞,破寺入鸡鸣。一夕金笳引,天边秋草生。橐驼为何物,驱入汉家营!”

  在南京,龚贤一家几经搬迁,最后定居清凉山,生活清苦,与人落落难合。他于屋前半亩空地上,筑园栽植,命为“半亩园”。龚贤曾经请王石谷画了《半亩园图》,并题了长跋来描写“半亩园”的景色:“清凉山上有台,亦名清凉台。登台而观,大江横于前,钟阜横于后。左有莫愁,勾水如镜;右有狮岭,撮土若眉;余家即在此台之下。转身东北,引客视之,则柴门犬吠,仿佛见之。”又自写小照,着僧服,手持扫帚,作扫叶状,悬于楼堂,以示与清朝统治者格格不入,后人因此将他的旧居称为“扫叶楼”。龚贤晚年幽居于此,赋诗作画,教学。“忆余十三便能画,垂五十年而力砚田,朝耕暮获,仅足糊口,可谓拙矣!”(《溪山无尽图卷》跋语)。

  定居半亩园后,龚贤仍与书画界交往,除了与金陵画家高岑、樊圻、邹喆、吴宏等切磋画艺,好友还有屈大均、吕潜、程正揆、王石谷、孙枝蔚、戴本孝、弘仁等。他的两位挚友周亮工孔尚任与他不仅有着志趣上的投合,还是他的主要经济资助者。龚贤是周亮工家常客,周氏丰富的书画收藏令龚受益匪浅。周亮工去世时,龚贤极为悲痛,他为周写的挽诗中有“哭公独我头全白,在世人谁更眼青”的悲叹。文学家孔尚任小龚贤30岁,两人艺术志趣相投,相互欣赏。

龚贤的诗文

晚出燕子矶东下原文

清代:龚贤

江天忽无际,一舸在中流。远岫已将没,夕阳犹未收。

自怜为客惯,转觉到家愁。别酒初醒处,苍烟下白鸥。

饮徐氏园原文

清代:龚贤

春来无此日,午过尚如朝。水气亭三面,城阴柳半腰。

清歌连白舫,长笛隔红桥。最是欢娱地,年华觉易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