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李绛喜实厌虚,在朝勇于犯颜直谏。他曾说:身居国家重要职位,只图惜身不敢直谏,是臣辜负于君王。若臣子为国为民不看圣上脸色说话,敢于做出不顺从圣上的事,而被治罪,是圣上负于臣子。宪宗听罢很受感动,说道:卿告朕以人所难言者,疾风知劲草,卿当之矣。李绛还反对大臣无原则奉迎上意,粉饰太平。为此,常与人争辩殿上。一次,宰相李吉甫盛赞皇帝威德,李绛当场给予尖刻批评,宪宗赞李绛:绛言骨鲠,真宰相也。

  李绛在任华州剌史时,还禁止猎捕鸟兽,以保护自然生态。

轶事典故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权宦吐突承璀要整修安国寺。他依仗权势,气焰熏天,说一不二,擅自动工,立了一个功德碑,碑的大小高下与华岳碑相同。碑立起来了,碑文却还没有着落。碑文自然是要歌颂皇帝圣明,天下太平,皇恩浩荡,河清海晏,但这种御制文章也不好作。吐突承璀放出大话:谁能撰写碑文,就给谁一万贯钱。有人推荐说,李绛的文章写得好,这差事就交给他吧。李绛时任知制诰,职责就是专为皇帝起草诏令。

  李绛听到消息,不但不感到荣幸,反而说,自古圣帝明王都没有功德碑,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功德还不够吗?只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宜歌功颂德而已。于是向唐宪宗上了一道奏章。

  大概与唐太宗确立的君臣关系及前几任皇帝从谏如流有关,这道奏章一点不给宪宗面子,直斥功德碑的弊端,现在看起来这个李绛真是胆大包天。

  “陛下布维新之政,划积习之弊,行前王所不能行,革历代所不能革,四海延颈,日望德音。今忽自立碑,以示天下不广,彰满假之渐,招矜炫之讥耶?”陛下治国很有成就,有目共睹,现在却要立功德碑,自我炫耀,难道是想招来天下的讥笑吗?圣德、皇猷岂是能用一块碑几行字所能概括的,如果真要立碑,反而有损形象。高祖、太宗创开元、贞观盛世,也未立碑,难道陛下的功德还能超过先祖吗?尧、舜、禹、汤、文、武,皆无立碑之事,历史上只有秦始皇游泰山立过碑,为百王所笑,万代所讥,至今称为失道亡国之主,岂能追秦皇暴虐不经之事,而自损圣德?何况此碑在安国寺内,碑文本应记载与寺院有关的内容,如记载陛下的功德,实在是不伦不类。请陛下罢修。

  当晚宪宗看了奏章,心中肯定不爽,但李绛说得义正辞严,句句在理,只好违心地说了句“李绛是忠臣”,命令把碑拽倒。宪宗看李绛的奏章时,吐突承璀正在旁边,不高兴地嘟囔道:碑体积太大,恐怕拽不倒,慢慢拆吧。实际上是想暂缓执行,心存侥幸皇帝说不定还会改变主意。没想到宪宗正在气头上,没好气地厉声喝道:拽不倒就多用几头牛拽!吓得吐突承璀再也不敢吱声,只好动用了100头牛,把自己费尽心机立起来的碑拽倒了。

李绛的诗文

花下醉中联句原文

唐代:李绛

共醉风光地,花飞落酒杯。 ——李绛
残春犹可赏,晚景莫相催。 ——刘禹锡
酒幸年年有,花应岁岁开。 ——白居易
且当金韵掷,莫遣玉山颓。 ——李绛
高会弥堪惜,良时不易陪。 ——庾承宣
谁能拉花住,争换得春回。 ——刘禹锡
我辈寻常有,佳人早晚来。 ——杨嗣复
寄言三相府,欲散且裴回。 ——白居易

杏园联句原文

唐代:李绛

杏园千树欲随风,一醉同人此暂同。 ——群上司空
老态忽忘丝管里,衰颜宜解酒杯中。 ——李绛
曲江日暮残红在,翰苑年深旧事空。 ——白居易
二十四年流落者,故人相引到花丛。 ——刘禹锡

和裴相国答张秘书赠马诗原文

唐代:李绛

高才名价欲凌云,上驷光华远赠君。念旧露垂丞相简,
感知星动客卿文。纵横逸气宁称力,驰骋长途定出群。
伏枥莫令空度岁,黄金结束取功勋。

省试恩赐耆老布帛(一作崔宗诗)原文

唐代:李绛

涣汗中天发,殊私海外存。衰颜逢圣代,华发受皇恩。
烛物明尧日,垂衣辟禹门。惜时悲落景,赐帛慰馀魂。
厚泽沾翔泳,微生保子孙。盛明今尚齿,欢奉九衢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