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文宗李昂即位,召李绛为太常卿。
大和二年(828年),以检校司空衔出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累封为赵郡公。
大和三年(829年)冬,南蛮进犯蜀地,李绛奉诏赴西蜀救援。他在山南西道招募兵卒千人赴蜀,行至中途,蛮军已退,所募兵卒都返回。
山南的兵额素来有规定,招募的兵卒应该全部退伍回家。大和四年(830年)二月十日,李绛晨起理事,召集募卒,说根据诏令遣返他们,依例发给粮饷,募卒一个个怏怏而退。监军使杨叔元贪财恃宠,怨恨李绛不奉敬自己,于是趁募卒嫌赏赐微薄、众口喧嚷之际,煽动募卒作乱,以泄私愤。募卒喧噪聚集涌向府署,劫夺库中兵器冲入使衙。李绛正与幕僚会宴,来不及防备。听说叛乱立即北逃,登上女墙,衙将王景延力战抵御乱兵,最终力竭战死。左右将校请李绛缒城出逃,被他拒绝。李绛随即与幕僚赵存约、薛齐一同遇害,终年六十七岁。十三日,杨叔元谎奏李绛收取新军士卒赏赐钱物,以致兵乱被杀。而三省长官为李绛诉冤,谏议大夫孔敏行奏呈杨叔元激怒乱兵事实,文宗方知真相,册赠李绛为司徒,谥号“贞”。并赐其家属布帛三千段、米粟二百石。
尚书右丞温造奉命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定计诛杀乱兵八百余人,囚禁杨叔元。温造将手刃李绛的人,剁为肉酱;并将发布杀害李绛命令的人,处以极刑。取一百首级祭奠李绛,三十首级祭奠王景延等人,其余的全部投入汉江。杨叔元最终被流放康州(今广东德庆),时人以温造不杀杨叔元为遗恨。
大中二年(848年),李绛本拟与李岘等三十七人共绘像于凌烟阁,但他的画像最终被唐宣宗留在宫中。
参考资料:
1、《唐代李氏科举家族的初步考察》(A),许有根,盐城师范学院,2014
2、《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四》
主要成就
李绛潜心匡时济世,屡屡上疏,常以唐玄宗先治后乱的历史经验为借鉴,用治生于忧危,乱生于放肆的道理劝谏宪宗,劝其选贤举能,任贤政治,并提出贤则当任,任则当久的主张,他任宰相期间,曾多次建议皇帝削藩平党,并积极参与谋划。利用藩镇内部矛盾,使魏博节度使田兴听命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藩镇势力。
唐代:李绛
残春犹可赏,晚景莫相催。 ——刘禹锡
酒幸年年有,花应岁岁开。 ——白居易
且当金韵掷,莫遣玉山颓。 ——李绛
高会弥堪惜,良时不易陪。 ——庾承宣
谁能拉花住,争换得春回。 ——刘禹锡
我辈寻常有,佳人早晚来。 ——杨嗣复
寄言三相府,欲散且裴回。 ——白居易
唐代:李绛
老态忽忘丝管里,衰颜宜解酒杯中。 ——李绛
曲江日暮残红在,翰苑年深旧事空。 ——白居易
二十四年流落者,故人相引到花丛。 ——刘禹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