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李绛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李绛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任满后,补任渭南县尉。贞元(785年—805年)末年,拜监察御史。
元和二年(807年)以本职充任翰林学士。不久,改授尚书主客员外郎。次年,调任司勋员外郎。元和五年(810年),升司勋郎中、知制诰。李绛在朝任职勤勉,以匡救劝谏为己任。
元和六年(811年)拜相,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元和八年(813年),封高邑县男。李绛因足疾上章请求免职,至次年,被免知政事,授礼部尚书。
元和十年(815年),加检校户部尚书,出任华州刺史。不久,入朝任兵部尚书。后遭逢母亲去世,李绛离职为母服丧。元和十四年(819年),再加检校吏部尚书,因得罪宠臣皇甫镈,只被任命为河中观察使(本应授为节度使)。
元和十五年(820年),皇甫镈获罪被贬,李绛重任兵部尚书。新即位的唐穆宗李恒任命李绛为御史大夫。
穆宗沉湎于游猎巡幸,李绛在延英殿极力劝谏,穆宗都未予采纳。李绛借病辞职,再次担任兵部尚书。
长庆元年(821年),转任吏部尚书。同年,加授检校尚书右仆射,判东都(洛阳)尚书省事,充任东都留守。
长庆二年(822年)正月,改任兖州刺史、兖海节度观察等使,仍任检校尚书右仆射。次年,再任东都留守。
长庆四年(824年),于洛阳被加授为检校司空。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入朝任尚书右仆射。
宝历二年(826年)九月,昭义节度使刘悟去世,临终留表请求让其子刘从谏袭任节度使。李绛秘密奏请立即任命靠近昭义军的一位大臣充任节度使,令其兼程赴镇,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迫使刘从谏来不及抗命,只能听命朝廷。但此时宰相李逢吉、宦官王守澄已受刘从谏贿赂,都奏请让他任昭义节度留后(实际控制了昭义军),所以敬宗不能采纳李绛的主张。
李绛奉行正道,在当时颇有名望。但他性格刚直、嫉恶如仇,对待贤者与不肖之人态度判然有别,因此屡遭他人忌恨。一次,李绛与御史中丞王播相遇道中,王播未避让他。李绛上奏论说事理,敬宗命门下、中书两省详议,群臣都支持李绛。但李逢吉庇护王播而厌恶李绛,便罢免他仆射之职,改授为太子少师,分司东都。
唐代:李绛
残春犹可赏,晚景莫相催。 ——刘禹锡
酒幸年年有,花应岁岁开。 ——白居易
且当金韵掷,莫遣玉山颓。 ——李绛
高会弥堪惜,良时不易陪。 ——庾承宣
谁能拉花住,争换得春回。 ——刘禹锡
我辈寻常有,佳人早晚来。 ——杨嗣复
寄言三相府,欲散且裴回。 ——白居易
唐代:李绛
老态忽忘丝管里,衰颜宜解酒杯中。 ——李绛
曲江日暮残红在,翰苑年深旧事空。 ——白居易
二十四年流落者,故人相引到花丛。 ——刘禹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