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高攀龙

高攀龙

高攀龙(1562年 - 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从,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后遇父丧归家守孝。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高攀龙不堪屈辱,投水自尽,时年六十四岁。崇祯初年(1628年),朝廷为高攀龙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 ►的诗文全集

  子孙们打开高攀龙的信,乃是遗嘱,上面写着:“我虽被罢免官职,但过去曾是朝廷大臣。大臣不可以被侮辱,因为大臣被辱等同于国家受辱。我现在只有恭敬地面北叩首,以效仿屈原的遗愿。皇帝的恩泽未能报答,只愿来世再报。臣高攀龙绝笔。希望使者带去这封信向皇上复命。”

  高攀龙就死前曾致书同年袁可立道:“弟腐儒一,无以报国,近风波生於讲会,邹冯二老行,弟亦从此去矣”(《高子文集·答袁节寰中丞》)。其言犹未尽之厚望可见于笔端,从此袁可立这位力图远离党争的正直大臣走上了对抗阉党的前台,每议事与阉党“数有所抵牾,欲自请外”(黄道周" href="http://www.youmowan.cn/shiren/16905.html">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天启六年(1626年)十一月,袁可立抗疏道:“此非挂冠神武门时呼?”(《睢州志·袁可立传》)。后来九卿公推袁可立南京户部尚书,再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魏忠贤从中作梗以自己的心腹刘廷元代替袁可立掌南兵部,时北则崔呈秀为本兵,天下兵马大权二人一手握定。自袁可立“归而魏焰益肆”,忠贤推戴之势成矣。黄道周说:“当魏崔时,盖无复然明义、真者,有之,则必自大司马节寰袁公也。”(《节寰袁公传》)

身后追封

  崇祯初年(1628年),朝廷为高攀龙平反昭雪,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

家庭成员

祖父

  高静成

继父(叔祖)

  高静逸

父亲

  高继成

兄弟

  高士鹤

儿子

  高世儒:高攀龙自尽后,崔呈秀还不罢休,矫诏将高世儒下狱。高世儒因父获罪,被处以徒刑(拘禁服劳役)。崇祯时期高攀龙平反昭雪,高世儒也得到朝廷重新起用。

  高世学

  高世宁

侄子

  高世泰:高攀龙去世后,家室被毁,宅基不久转售陈姓。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高世泰将原宅赎回,于康熙五年(1666年)在高攀龙投水捐躯园池处葺屋三楹,名曰“止水祠”,成为县城中祭祀高攀龙的专祠。

后世纪念

高攀龙墓

  高攀龙墓几经迁葬。最初由于党祸而人心畏惧,高攀龙遗体被草草安葬在无锡县城西郊横山之麓。明崇祯元年(1628年),东林党冤狱得以平反。皇帝钦派礼部官员来到无锡勘定茔城,准谕茔祭葬。清顺治三年(1646年),高氏后裔将高攀龙墓迁葬于璨山之麓(河埒口高攀龙墓)。墓地形制宏伟,占地约四亩七分。墓前立石坊,正面坊楣上刻“谕茔”二字。墓道两侧列有石兽三对。后有祭台,祭台后为坟丘,正中为高攀龙和王氏合葬墓,其下左为长子高世儒墓,右为次子高世学墓和三子高世宁墓。坟前墓碑上刻“明诰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谥忠宪原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景逸高公暨配王夫人墓”。坟丘四周有石砌墓园,其上浮雕瑞兽图案。墓园内外,遍植松柏。“文化大革命”初期,墓遭掘毁。

高攀龙的诗文

水居漫兴 其九原文

明代:高攀龙

一点两点村火,三声四声渔歌。半生得趣不少,百年好景无多。

水居漫兴 其十六原文

明代:高攀龙

赤日堕于西隅,白月升于东牖。我趁于此开尊,佩得金印如斗。

水居漫兴 其十五原文

明代:高攀龙

山人作何功课,终日对山不语。问我此意何如,白云自来自去。

水居漫兴 其七原文

明代:高攀龙

桃华一丛为佳,柳树几行足矣。行乐不务其多,人心自不知止。

水居漫兴 其八原文

明代:高攀龙

小阁凭阑莞尔,匡床拥被陶然。夜半人声何处,芦华隔浦渔船。

水居漫兴 其十四原文

明代:高攀龙

风来柳线转媚,雨过桃华更妍。著履绕堤散步,自言不减神仙。

水居漫兴 其六原文

明代:高攀龙

黄叶疏疏门巷,寒风淅淅蒹葭。人在小楼隐几,夕阳忽度昏雅。

水居漫兴 其四原文

明代:高攀龙

杨华点点上下,燕子飞飞去来。春色行看尽矣,山荼还有未开。

水居漫兴 其十二原文

明代:高攀龙

平沙漠漠两岸,流水弯弯几村。兴至便呼叶渡,归来不掩柴门。

水居漫兴 其五原文

明代:高攀龙

绿树遮山有态,白云过水无心。一窗半开半掩,四月乍雨乍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