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高攀龙

高攀龙

高攀龙(1562年 - 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从,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后遇父丧归家守孝。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高攀龙不堪屈辱,投水自尽,时年六十四岁。崇祯初年(1628年),朝廷为高攀龙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 ►的诗文全集

归家讲学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二月,高攀龙在赴任七个月后以事假归家,不久遭遇亲人病故,于是不再出仕。此后在家乡讲学二十余年,虽有言官多次推荐,但皇帝并不理会。

  高攀龙在漆湖之畔(今蠡湖东岸)建造一座“水居”,取名“可楼”,作为自己读书静坐的场所。除刻苦钻研外,高攀龙还参与讲学,很快成为一代儒学宗师。当时高攀龙与顾宪成志同道合,交谊颇深。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在常州知府和无锡知县的支持下,高攀龙与顾宪成等人发起重建了东林书院,并每年举行“东林大会”。初由顾宪成主持,万历四十年(1612年)顾宪成去世后改由高攀龙主持,直至天启五年(1625年)书院被拆毁为止。当时朝野内外的士大夫无论认不认识他们本人,提起高、顾都是一致称赞。

  高攀龙在讲学过程中以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格标准来评议朝政,裁量人物。当时许多与他们志趣相近的在野士大夫闻风响附,纷至沓来。在朝的李三才、赵南星、邹元标、杨涟等正直官员也与他们互通声气,遥相应和。东林书院实际上已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反对派对此十分忌恨,诬之为“东林党”,污蔑他们是假借讲学以结党营私。

复起为官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神宗去世,皇太子朱常洛即位,是为明光宗。明光宗在位一月驾崩,长子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

  熹宗即位后,东林党人因拥戴有功而重新崛起。高攀龙被任命为光禄寺丞,天启元年(1621年)又进封为光禄少卿。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关外重镇广宁(今辽宁北镇)失陷,明军被迫退缩到山海关一线。消息传来,朝野震惊,人心惶惶。高攀龙接连上书要求革新政治,以挽救国家濒危的命运。他在《破格用人疏》中提出要破格用人,加强战守之备,并推荐礼部右侍郎孙承宗担任防御大臣,负责处理战事。他的意见得到皇帝首肯。孙承宗也不负众望,收复了广宁和辽河以西的土地,边境平静了四年之久。

  天启二年(1622年)四月,高攀龙上疏追论三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要求惩治郑养性、李如桢、崔文升等人。奏疏上达,皇帝不悦而责备高攀龙多言,但最终仍将郑养性谴归原籍。

高攀龙的诗文

水居漫兴 其九原文

明代:高攀龙

一点两点村火,三声四声渔歌。半生得趣不少,百年好景无多。

水居漫兴 其十六原文

明代:高攀龙

赤日堕于西隅,白月升于东牖。我趁于此开尊,佩得金印如斗。

水居漫兴 其十五原文

明代:高攀龙

山人作何功课,终日对山不语。问我此意何如,白云自来自去。

水居漫兴 其七原文

明代:高攀龙

桃华一丛为佳,柳树几行足矣。行乐不务其多,人心自不知止。

水居漫兴 其八原文

明代:高攀龙

小阁凭阑莞尔,匡床拥被陶然。夜半人声何处,芦华隔浦渔船。

水居漫兴 其十四原文

明代:高攀龙

风来柳线转媚,雨过桃华更妍。著履绕堤散步,自言不减神仙。

水居漫兴 其六原文

明代:高攀龙

黄叶疏疏门巷,寒风淅淅蒹葭。人在小楼隐几,夕阳忽度昏雅。

水居漫兴 其四原文

明代:高攀龙

杨华点点上下,燕子飞飞去来。春色行看尽矣,山荼还有未开。

水居漫兴 其十二原文

明代:高攀龙

平沙漠漠两岸,流水弯弯几村。兴至便呼叶渡,归来不掩柴门。

水居漫兴 其五原文

明代:高攀龙

绿树遮山有态,白云过水无心。一窗半开半掩,四月乍雨乍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