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高攀龙

高攀龙

高攀龙(1562年 - 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从,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后遇父丧归家守孝。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高攀龙不堪屈辱,投水自尽,时年六十四岁。崇祯初年(1628年),朝廷为高攀龙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 ►的诗文全集

  现存高攀龙墓为1985年重建,墓地位于青山南麓其祖、父所葬青山茔地。墓园四周有砖砌罗城,内用石块围砌墓墩,上部有封土,前有石刻墓碑,上镌“明高攀龙之墓”。墓碑前设祭台。墓园内植青松翠柏,格外清幽肃穆。

高子止水

  高攀龙去世后,家室被毁,其宅基不久即转售陈姓。

  清顺治十七年(1660),其侄高世泰将原宅赎回,后于康熙五年(1666),在高攀龙投水捐躯园池处葺屋三楹,名曰“止水祠”,成为县城中祭祀高攀龙专祠。雍正十一年(1733),无锡地方官府勒石祠右,公布保护措施。乾隆五十四年(1789),地方官府再次勘定池界,并颁给永禁告示,对止水遗址更加保护。

  解放前夕,止水池、祠均告荒废,无人问津。1953年,无锡市人民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遗址,于南门水曲巷高宅后园旧址处,凿发筑池,恢复原状,并植种花木,使旧地园池再现一泓清流。同时,由高氏裔族高运昌请郭沫若亲笔题写了“高子止水”四字,并刻石嵌置于水池岸边。1960年,邓拓亲访无锡瞻仰东林旧迹,撰有《访高子止水》诗一首,曰:“力抗权奸志不移,东林一代好儿男。攀友风节扬千古,字字痛心绝命辞。”“文化大革命”期间,高子止水遭受破坏,池塘堙塞。1978年,原池遗址经重新清理整修,恢复昔日旧貌,水池砌有湖石假山石台,绿树成荫,花木掩映,清池一泓,倍显生机。人们临池俯视,犹觉先贤遗风尚存,格外使人敬重景仰。

纪念馆

  水居苑位于无锡金城西路以南、蠡湖大桥东侧,占地15公顷。苑中主体建筑取名“五可楼”,其意既为“第五次重建可楼”,又寓含高攀龙所谓“可以望山、可以观水、可以清风送爽、可以阳光普照,可以明月作伴”的“五可”之意。
高攀龙纪念馆就位于“五可楼”上。入馆迎面即可见“实学、亲民、忧国,学者以天下为任”的高子精神,令人观之振奋。馆内图文并茂、泥塑和实物并存,从“高子生平”、“东林风骨”、“水居情怀”、“清遒诗文”、“天下己任”五方面生动再现了高攀龙磊落的一生。

  园子细腻雅致,园中临湖筑有百米长廊,可遮风蔽日。同时建有工艺精湛的文化墙、高攀龙坐像。遍布全园的56块书法碑刻、9幅楹联、6块匾额浸润了高子“学问必须躬行实践”、“关注民生”的学风、“修身养心、德行为先”的品性和“廉洁自奉,当官为民”的政治主张,让游客在山水之间感受这位东林先贤的高风亮节。

高攀龙的诗文

水居漫兴 其九原文

明代:高攀龙

一点两点村火,三声四声渔歌。半生得趣不少,百年好景无多。

水居漫兴 其十六原文

明代:高攀龙

赤日堕于西隅,白月升于东牖。我趁于此开尊,佩得金印如斗。

水居漫兴 其十五原文

明代:高攀龙

山人作何功课,终日对山不语。问我此意何如,白云自来自去。

水居漫兴 其七原文

明代:高攀龙

桃华一丛为佳,柳树几行足矣。行乐不务其多,人心自不知止。

水居漫兴 其八原文

明代:高攀龙

小阁凭阑莞尔,匡床拥被陶然。夜半人声何处,芦华隔浦渔船。

水居漫兴 其十四原文

明代:高攀龙

风来柳线转媚,雨过桃华更妍。著履绕堤散步,自言不减神仙。

水居漫兴 其六原文

明代:高攀龙

黄叶疏疏门巷,寒风淅淅蒹葭。人在小楼隐几,夕阳忽度昏雅。

水居漫兴 其四原文

明代:高攀龙

杨华点点上下,燕子飞飞去来。春色行看尽矣,山荼还有未开。

水居漫兴 其十二原文

明代:高攀龙

平沙漠漠两岸,流水弯弯几村。兴至便呼叶渡,归来不掩柴门。

水居漫兴 其五原文

明代:高攀龙

绿树遮山有态,白云过水无心。一窗半开半掩,四月乍雨乍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