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于谦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的诗文全集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后代

  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中西部的于家石头村现有400多户人家,当地人说,其中大多都姓于,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

  于家村是于家乡政府所在地,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约有五百年的历史。1988年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命名为“于家石头民俗村”。石头村是一个环山的小村子,村南面还有一座小山,但海拔并不高。地理位置可谓奇特:小村庄建在一个四面环山,中间不到一平方华里的小盆地里。道路在山脚下,蜿蜒曲折好多圈,终于柳暗花明,看到“于家村”三个大字,“不到村口不见村”果然名不虚传。

  当地老人说,800年前先祖于谦遇害后,其子前往冀晋交界娘子关的南峪村隐居,后生有三子。成化年间因生活所迫,于谦之长孙于有道迁居到于家村。于氏先人靠勤劳的双手,代代开山凿石,辈辈垒房盖屋,建造了规划有序、工艺奇特、粗犷豪放、独具特色的石头村落。500年后的今天,于家村已是河北省知名的石头村旅游区,石楼石阁,

  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桥石栏,随处可见。于氏宗祠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头四合院,宗祠的大院北面(正房)是祠堂,门首悬挂“僾见忾闻”(音ài jiàn xì wén,寓意仿佛看到先祖的身影听到先祖的叹息)金字匾额。门口两边挂有镌木楹联,上书:

  基业远遗祖德恩泽大,藻苹时荐百世水源香。

  于有道有五个儿子,家谱上分为五股,黄缎围帐制成的家谱上星罗棋布的排列着先逝者姓名。这里每年会举行盛况宏大的祭祀活动,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

  遥想于谦当年以石言志,如今泽被后世,今日余家后人秉先祖遗德,将当年与世隔绝的避难之地,改造成现实的世外桃源,开放的山村。于家村独特的石头文化、淳朴的民风已经成为致富的金钥匙,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许多学生到于家村写生,画的是风景,学到的是品德。

  于家村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仿佛在沉静中回味着这个村落五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它不仅是一部用石头抒写的村落史诗,更是一部用石头抒写的家族史诗。

于谦的诗文

王一宁学士哀挽原文

明代:于谦

内相方承宠渥新,那堪鵩鸟集承尘。文章功业成千古,台阁丝纶少一人。

慷慨谁论天下事,凄凉空忆梦中身。向时谈笑皆陈迹,惟有临风泪满巾。

见新月感怀原文

明代:于谦

新月似银钩,弯弯挂客愁。相思万里外,薄暮倚层楼。

嘲灯花鹊噪原文

明代:于谦

鹊噪灯花亦偶然,人间喜信只虚传。朝朝暮暮知多少,误却归期又隔年。

醉时歌原文

明代:于谦

酒满金盆泛绿波,主人半醉朱颜酡。请君且就坐,听我醉时歌。

人生天地间,一苇浮江河。富贵与功名,倏忽浮云过。

床头有酒且须斟,囊里无钱不用寻。钱多自古坏名节,酒量何妨江海深。

刘伶好酒称世贤,李白骑鲸飞上天。石崇元载极奢侈,至今千载遗腥膻。

劝君满饮不须辞,万事由天莫怨咨。蛟龙变化非无日,鸿鹄翱翔自有时。

醉时歌,歌有节。酒阑客散我还醒,却上高楼对明月。

秋夜赏月原文

明代:于谦

风清月白水无波,不饮其如良夜何。美酒千钟舒逸兴,洞箫一曲和高歌。

香浮绮席飘丹桂,影落金杯浥素娥。沉醉却疑霄汉近,乘槎直欲泛银河。

新年客怀原文

明代:于谦

客底光阴似水流,又看五十五春秋。深惭一品三孤秩,敢望千金万户侯。

辇路尘清残雪在,御炉香煖瑞烟浮。老来况味俱萧索,只有归心不自由。

示冕原文

明代:于谦

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绿鬖鬖。好亲灯火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

衔命年年巡塞北,思亲夜夜梦江南。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

村舍耕夫原文

明代:于谦

倚门皓首老耕夫,辛苦年年叹未苏。桩木运来桑柘尽,民丁抽后子孙无。

典馀田宅因供役,卖绝鸡豚为了逋。安得岁丰输赋蚤,免教俗吏横催租。

上太行山原文

明代:于谦

西风落日草班班,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收麦诗原文

明代:于谦

大麦收割蚤,二麦收割迟。带青摘穗不候熟,老稚藉此聊充饥。

去年夏旱秋又水,谷麦无收民受馁。今年种麦十二三,纵有收成无积累。

了却官租馀几何,女嫁男婚债负多。公私用度皆仰给,可喜时清无重科。

有司牧民当体此,爱养苍生如赤子。庶令禄位保始终,更有清名播青史。

剥民肥已天地知,国法昭昭不尔私。琴堂公暇垂帘坐,请诵老夫收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