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觏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的诗文全集
李觏恼恨恶僧,心想,有来应有往,你嘲弄我,我也嘲弄你。正好借此出出恶僧的丑,于是对出下联曰:“青黄不接,下山买东西。”
老和尚听了,连声叫好,拍案称奇。骆司公听毕,猛想起小和尚清早提竹蓝下山的丑事,便一一告知了长老。老和尚勃然大怒,喝令众人把恶僧按倒在地,痛打四十棍。
此后,老和尚常在名门主客面前,夸赞李觏,恶僧再也不敢欺侮儿童了。
风月亭
风月亭位于黎川城南篁竹境内,阡陌之野,有亭翼然。数百年来,它为南来北往过客遮风挡雨,蔽日乘荫。细观此亭,南北通向,长6米,宽5米,高5米,两端门额均嵌有“赤溪风月亭”五个石刻大字,一门联曰“才过怀泉鸟语花香犹在耳,方临赤溪新亭古驿又宜人”亭墙斑驳脱落,芳草萋萋。亭内青砖为瓦,卵石铺地,东西两侧为后来修砌的水泥凉座,供路人歇脚之用,其东墙内嵌一石碑,上书“奉宪敕碑”。碑文依稀可辨。据其内容推断,此亭乃清朝道光6年重建,后因年久失修,今已破旧。据《新城(今黎川)县志》记载,风月亭“在城南五里赤溪,宋儒李觏(1009-1059)读书之所。其自言曰‘朝朝风扫地,夜夜月为灯’。故以名亭”。900多年前,这里曾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书院式园林建筑,风光旖旎,景色怡人。南面群山黛岭,北望村里人家,东里临黎河流水,西指桑梓阡陌。周围茂林修竹亭亭如盖,桃源兰圃鸟语花香。明朝同邑邓篆赋云:“维武陵之旧圃兮,泛平津以通渔。一水飞光而带郭兮,千峰流翠以曳裾。指葱郁之曲陌,望桑麻之烟墟。山连水系,霞卷云舒。春擒转响于修竹,林花翻洒于兰区。前排峻岭之黛,左控长虹之波。村里烟迥,清溪雾错。岫蕴彩而霓飞,浦腾文而锦濯。伊亭榭之仿佛,信风月之攸托。尔其借言栋楣,托景兰药。靡翠草而成茵,幕丰叶以为幄”。如此美景仙境,有诗赞曰“杨柳春光风淡淡,梧桐秋色月溶溶”。真可谓世外桃源,潜学胜地。
然而,宋时的风月亭不仅风景秀丽,更因此间主人而闻名遐迩,蜚声海内。李觏,字泰伯,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胡适先生称“李觏是北宋的一个伟大思想家。他的大胆,他的见识,他的条理,在北宋学者之中,几乎没有一个对手!`````他是江西学派的一个极重要的代表,是王安石的先导,是两宋哲学的一个开山大师”。据史志记载:“李觏世居麻姑山阳,(今南城境内),己迁黎赤溪,为赤溪人。不慕荣利,于所居赤溪庐南作‘风月亭’,读其中。夙夜讨论文武、周公、孔子之遗文旧制与当世之务,悉著于篇”。文章自成一家,创立“盱江书院”,故又被称为“盱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