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适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62年在台北病逝。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的诗文全集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12月17日未时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1893年,随母亲冯顺弟前往台湾其父胡传任所。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母亲离开台湾返回上海,后回祖籍安徽省徽州绩溪县上庄村,进家塾读书。其父胡传病逝于厦门。
1904年(光绪三十年),与江冬秀订婚,从三兄到上海,入梅溪小学堂。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进澄衷学堂。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考取中国公学。
1908年(光绪三十三年),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1910年(宣统元年),留学美国,入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约翰·杜威。
大展宏图
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同年,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回安徽绩溪与江冬秀结婚。
1919年,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
1920年,离开《新青年》,在南京大学暑期学校讲学。
1921年,作《杜威先生与中国》。
1922年,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创办《努力周报》。在其第二期(1922年5月14日)与蔡元培、李大钊、陶行知、梁漱溟等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
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
1925年,2月参加北京善后会议,并参与起草部分会议文件。
1926年,与其师郭秉文等人在美国发起成立华美协进社。游历英国、法国、美国、日本诸国。
1927年,正式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与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在上海蒋介石与宋美龄婚礼上结识蒋介石。
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任中国公学校长。
人权斗士
1929年,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标志人权运动的开始,随后发表《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对于建国大纲的疑问》、《知难,行亦不易—孙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难”说述评》、《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1930年,胡适、罗隆基、梁实秋三人有关人权问题的文章结集为《人权论集》交新月书店出版,后被国民党政府查禁。4月10日在《我们走那条路》中提出:“要铲除打倒的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五大仇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