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李世民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的诗文全集

文化
  重视文化建设:在文化方面有空前的发展,自李渊起,就极为重视藏书事业。武德三年(620),收洛阳“观文殿”、“修文殿”等处书籍、文物,有书8万余卷。贞观初,诏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图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书20余万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馆”以储图籍。并任命虞世南、褚无量、姚思廉欧阳询等充任学士,以魏徵、虞世南、颜师古等著名学者、硕学之士相继为秘书监,主管国家的图书馆和藏书事业,选五品以上工书者为书手,又在弘文馆设立检校馆藏的官员,将缮写、整理、校勘图书,藏于内库,以宫人掌管。官府藏书机构除“弘文馆”外,另有“史馆”、“司经局”、“秘书省”和“崇文馆”等,其藏书质量和数量远远超过前代,史称“群书大备”。晚年因连年用兵,营造宫殿,杂税日益苛重。

民族
  唐太宗时期加强了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另外还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外交
  由于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的衰落,西方变得支离破碎。而唐帝国尤其是贞观时期的唐朝更是当时世界唯一的文明最为强盛的大一统帝国,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纷纷赞叹唐朝的盛世,唐朝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唐朝的各国人,大多数以成为大唐人为荣。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20万人以上。贞观时期的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完全开放的时代,比汉朝的仅限于贸易和传教还要开放,以至于各国各地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来到唐朝一睹唐帝国的的风格,颇为开放边境和关口。极尽吸收外来文化和物质文明。
  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有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国化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贞观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本民族平空跃进了1000年。

李世民的诗文

咏烛二首 其二原文

隋代:李世民

九龙蟠燄动,四照逐花生。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

咏烛二首 其一原文

隋代:李世民

燄听风来动,花开不待春。镇下千行泪,非是为思人。

秋日二首 其二原文

隋代:李世民

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

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娱心。

句原文

唐代:李世民

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
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
近日毛虽暖,闻弦心已惊。

赐魏徵诗原文

唐代:李世民

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薤。
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两仪殿赋柏梁体原文

唐代:李世民

绝域降附天下平,——李世民
八表无事悦圣情。——淮安王
云披雾敛天地明,——长孙无忌
登封日观禅云亭,——房玄龄
太常具礼方告成。——萧瑀

辽东山夜临秋原文

唐代:李世民

烟生遥岸隐,月落半崖阴。连山惊鸟乱,隔岫断猿吟。

咏弓原文

唐代:李世民

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落雁带书惊,啼猿映枝转。

赐房玄龄原文及赏析

唐代:李世民

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
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咏烛二首原文

唐代:李世民

焰听风来动,花开不待春。镇下千行泪,非是为思人。
九龙蟠焰动,四照逐花生。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