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李世民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的诗文全集

  唐太宗地缘战略思想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积极进取。这是唐太宗地缘战略思想的最显著的特色,也是其思想中最成功、最可取的地方。唐太宗的雄大豪迈是历代许多帝王所不可比拟的,这也是他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是灵活应对。唐太宗在重大变故面前不惊慌失措,他能够依据客观形势和对象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较大程度地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
  三是冷静务实。唐太宗鉴于隋亡教训,努力克服以往帝王急功近利、穷兵黩武的缺陷,注意结合现实需要,量力而行,在冷静分析的基础上推行务实政策;
  四是措置有序。无论是北击突厥,还是西平高昌,尤其是经略西域,都是先急后缓、由近及远,有条理、有次序地进行,从中亦可见唐太宗地缘战略决策之成熟。
  唐太宗地缘战略思想是其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突破,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业绩斐然。史载:“(贞观十四年)唐地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九月。)唐太宗的突出成就正在于他以超越前人的英武雄迈之气魄,重新开拓了中华民族的疆土,为后来中国版图的确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这一辉煌业绩的获得,是与唐太宗的地缘战略思想密切不可分的。即使今天看来,唐太宗的地缘战略思想里面也不乏可取之处。
  唐太宗地缘战略思想包含丰富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着眼于争夺关中、巩固“中国”的固本思想。其中居重驭轻的关中本位思想,乃是唐太宗成就帝业的“根本”,也是其地缘战略思想的出发点。 太宗“深根固本,治安中国”之思想,既有传统政策沿袭之因素,又有出于当时初唐政治、经济背景考虑之因素,特别是对地缘因素的考虑,为巩固政权、密切中外关系、发展经济进而增强国力而不得不为之。
  (二)以夷制夷、保藩固圉的地缘藩屏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怀辑”政策绥纳归附民族,并将其内徙安置在唐周边地区的一系列行为上,从而达到令其“世作藩屏”的目的。
李世民的诗文

咏烛二首 其二原文

隋代:李世民

九龙蟠燄动,四照逐花生。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

咏烛二首 其一原文

隋代:李世民

燄听风来动,花开不待春。镇下千行泪,非是为思人。

秋日二首 其二原文

隋代:李世民

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

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娱心。

句原文

唐代:李世民

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
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
近日毛虽暖,闻弦心已惊。

赐魏徵诗原文

唐代:李世民

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薤。
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两仪殿赋柏梁体原文

唐代:李世民

绝域降附天下平,——李世民
八表无事悦圣情。——淮安王
云披雾敛天地明,——长孙无忌
登封日观禅云亭,——房玄龄
太常具礼方告成。——萧瑀

辽东山夜临秋原文

唐代:李世民

烟生遥岸隐,月落半崖阴。连山惊鸟乱,隔岫断猿吟。

咏弓原文

唐代:李世民

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落雁带书惊,啼猿映枝转。

赐房玄龄原文及赏析

唐代:李世民

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
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咏烛二首原文

唐代:李世民

焰听风来动,花开不待春。镇下千行泪,非是为思人。
九龙蟠焰动,四照逐花生。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