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李世民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的诗文全集

  安市城小而坚,在城主杨万春的抵抗下,唐军围攻数月不克。长孙无忌以为:‘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徼幸。今建安、新城之虏,众犹十万,若向乌骨,皆蹑吾后,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此万全之策也。’”)而这种方式过去一直是唐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最终唐太宗决定暂时停止这次出征。9月,唐军班师。这次征伐高句丽,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在唐军,战士阵亡的约2000人,损失最大是战马,损失了七八成。
  此战虽重创高句丽,却未能灭亡高句丽。因此,唐太宗认为这战属于战败了,痛心地说:如果魏征还活着,肯定不会让我进行这次远征。但这战的意义还是比较重大的。这是自三国时期毌丘俭攻破高句丽屠王城以来上百年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战胜高句丽人,收复了今天辽宁一带很多南北朝时期被高句丽夺取的土地,为今后唐朝彻底征服高句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倒是有个印度的小插曲。王玄策作为唐朝的使者去印度。中天竺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劫持唐使。王玄策只身逃到吐蕃,借来吐蕃军和尼泊尔军向印度进发。连战三天,印度军大败。唐军斩首三千余级,水中淹死印度兵约万人。阿罗那顺弃城逃跑,副使蒋师仁追上并俘虏之。此外虏男女一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匹。

  3.战略思想
  唐太宗地缘战略思想,是唐太宗关于地缘战略问题的理性认识,是唐太宗利用唐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地缘关系及其作用法则谋取和维护唐王朝利益的战略思想。唐太宗地缘战略思想是中国古代地缘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现代的独具特色的思想内容。
  唐太宗在位期间国土广大,边界线绵延曲折,地缘形势复杂,并随时间推移而发展变化。历观这一时期唐与周边所发生的诸多地缘关系,既有与唐军事利益攸关的,也有与唐政治、外交利益攸关的,还有与唐经济利益攸关的,更多的则是几种利益兼而有之,错综复杂。唐太宗比较成功地处理了与突厥、吐蕃、高昌及西域诸国、高句丽、新罗、百济等国之间的关系。唐太宗的地缘战略思想正是在处理与周边地缘关系的实践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

李世民的诗文

咏烛二首 其二原文

隋代:李世民

九龙蟠燄动,四照逐花生。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

咏烛二首 其一原文

隋代:李世民

燄听风来动,花开不待春。镇下千行泪,非是为思人。

秋日二首 其二原文

隋代:李世民

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

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娱心。

句原文

唐代:李世民

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
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
近日毛虽暖,闻弦心已惊。

赐魏徵诗原文

唐代:李世民

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薤。
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两仪殿赋柏梁体原文

唐代:李世民

绝域降附天下平,——李世民
八表无事悦圣情。——淮安王
云披雾敛天地明,——长孙无忌
登封日观禅云亭,——房玄龄
太常具礼方告成。——萧瑀

辽东山夜临秋原文

唐代:李世民

烟生遥岸隐,月落半崖阴。连山惊鸟乱,隔岫断猿吟。

咏弓原文

唐代:李世民

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落雁带书惊,啼猿映枝转。

赐房玄龄原文及赏析

唐代:李世民

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
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咏烛二首原文

唐代:李世民

焰听风来动,花开不待春。镇下千行泪,非是为思人。
九龙蟠焰动,四照逐花生。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