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宝廷的个性而言,他除了性情耿直外,也是一个极其放荡的性情中人。他在自我罢官后,晚年隐居山林,家徒四壁,衣食无着。每遇师友门生,伸手告贷。一旦得钱,便游山玩水,常居于山林,数十日不回,醉卧丛林山寺中是常有的事。宝廷的一生襟怀坦荡,刚直敢言,为人光明磊落,胸无宿物。他又好使酒负气,无所顾忌,他在诗中也表明自己“疏狂不合世,进退同招议(见《寄怀罗淑生夫子》)。” “我生素负气,言动多轻躁(见《春日杂兴》)。”
诗名
宝廷自幼“天资颖悟,喜读善悟”,八岁“就传授读”,但不久常禄就被罢官,家道中落,宝廷从九岁起就随常禄移居西山。他的少年时代曾四年居住在京城,四年在西山生活。宝廷十三岁便学习诗歌写作。他有二个启蒙老师,一是父亲,二是西山寺僧。他聪颖顿悟,自小颇有诗才,十二岁就能和杜甫《咏凤凰》诗。西山的长老惊喜异常,“以为大器”。他的诗歌风格与王(摩诘)维、白(香山)居易、陆(放翁)游、杨(诚斋)万里最为接近。
诗歌的创作上,宝廷是很有一些天赋。他在少年时就得益于其父常禄和八大处灵光寺住持法华上人。此外常禄还给他请了两位家庭教师,一位是传授他经学的车士騄(乙斋),另一位是冯霖(云浦)。他对诗歌的贡献在于他创造了子弟书通俗文艺的形式以及在诗歌创作中探索的通俗化,直接推动了清代文学开始向通俗化发展。
宝廷是在清代诗坛众多的诗人中,是一个心胸最坦荡直露,情感最丰富激越,才气最跌宕,最具诗人特质的。他的一生酷爱山水,钟情山水,一生以诗酒为伴、为乐。他在一生中到底创作了多少首诗歌,确实是难以记数。如按其七律《三十初度感怀》诗云:“穷愁旅恨五千首,家难国忧三十年”来计算的话,穷其一生的诗作之丰,是无人可以比肩的。
宝廷的遗作计有——《长白先生奏议》、《尚书持平》、《庭闻忆略》以及《偶斋诗草》,这是其门门生林纾编印的。《偶斋诗草》分为内集、内次集、外集、外次集四部分,共收入了2376首诗,其数量虽然在白居易、陆游、查慎行、袁枚、赵翼、樊增祥等人之下,但可与苏轼、钱谦益等相当,已是很了不起的了。
诗坛领袖
在中国的文坛上,清代有两位满族八旗文人子弟占据着第一的位置,一个是纳兰性德,是词苑的霸主;一个就是宝廷,诗坛的领袖。宝廷诗才还表现在他“诸体兼备,各体皆工”,尤以五言、七言歌行擅长,品质也最为上乘,是其诗歌种类中水平最高的。
宝廷在晚清诗坛上是一个中心,围绕着他的是一个团队,是一股强劲的诗坛飓风,他不愧为晚清诗坛上的领军人物。
宝廷不仅以其诗名、诗才享誉诗坛,而且他还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才华团结、聚集了一大批同时代的诗人。一类是与他地位相当或高于他的高官、诗人的唱和,如翁同龢、陈宝琛;一类是他的朋友、诗友,如宗韶(子美)、志润(白石)、育琛(又章)等;另一类是他的门生、学生,如郑孝胥(太夷)、林纾(畏庐)、陈衍(石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