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增祥
樊增祥(1846—1931)清代官员、文学家。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光绪进士,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辛亥革命爆发,避居沪上。袁世凯执政时,官参政院参政。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为同光派的重要诗人,诗作艳俗,有“樊美人”之称,又擅骈文,死后遗诗三万余首,并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著有《樊山全集》。 ►的诗文全集
人物生平
早年讲学
其父樊燮,湖南永州镇总兵。樊增祥四岁由母自课启蒙,十一二岁通声律,能诗文。十三岁时父罢官,家境贫困,命着女儿装,禁野游,锁户严课。咸丰十一年(1861)随父迁宜昌(其父曾任宜昌府中营游击)。
同治六年(1867)樊增祥乡试中举。同治九年(1870),时任湖北学政(管一省教育的学官)的张之洞到宜昌视学,看到樊增祥的诗文,十分欣赏,推荐他为潜江传经书院院长,主持讲席。樊增祥的母亲徐太夫人因长子讱初英年早逝,不愿樊增祥出远门。但是不出去做事又无以养家糊口,因此樊增祥每年数出数归。他在潜江的生活方式,是其早年清贫生活的一个缩影:每天伙食费不超过三十钱,生性不爱好肉食,曾有诗云:“肉食堪怜骨相乖,闭门旬日学清斋。”有时到集市上买汤、饼盛于一个器皿中,连柴火费也节省了。节余的薪金全部交给母亲,奉养家人。徐太夫人知道儿子有嗜书之好,每次都给些钱让他去买书。樊增祥因教学而旅居潜江三年,境内风景古迹,课余多有踏访,对于潜江的民俗、饮食、文化、水患等,均十分谙熟。《潜江杂诗十六首》中多有关于当时潜江民俗风物的相关记载。同治十年(1871)秋八月,曾任安陆县教谕的潜江人郭美彦(字梦莲)病逝,樊增祥为其写了挽诗,称道其学问品行。爱书成癖的樊增祥时常去万家(曹禺叔高祖万芾)借书。城西有一处私人读书的地方,是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吴述洵的丛桂山房,樊增祥慕名而来,也写下了游览诗句。
幕僚生涯
光绪四年(1878)秋樊增祥入荆州幕府,冬天又到武昌张之洞幕府,充当幕僚。张之洞成为樊增祥的官场导师和后台。张之洞劝导樊增祥不要专攻词章之学,要多做经世学问,“书非有用勿读。”引导樊增祥在社会中立足,并走上仕途。光绪元年(1875)樊增祥30岁时,第一次精选自己1870年后所写的500多首诗词,分上下两卷编为《云门初集》。张之洞赞其在诗词创作方面,表现出了“精思、博学、手熟”的惊人才华,往往能把“人人意中所欲言而实人人所不能言”的内容,恰到好处地表现在自己的诗词中。在交友中,樊增祥先后与文学家李慈铭、陶子珍、袁爽秋等人结下深情厚谊,诗词唱和,“文宴无虚日”。著有《北游集》、《金台集》、《水淅集》等7部著作。
清代:樊增祥
是谁裁、轻冰一片,采莲莫便忘藕。湘波一勺刚盛住,又学翠盘珠走。
才入手。恰便似、纤纤玉屧生来瘦。素丝万缕。好织就相思,随他红叶,流出御街口。
琼瑶赠,曾出云罗小袖。幽香著袂如酒。书中褪粉乾蝴蝶,和汝百年长寿。
君信否。君试问、梨霜梅雪谁长久。莲台稽首。愿瓣瓣成花,花花结子,结子赛红豆。
清代:樊增祥
昨夜秋阴如梦,海棠今夜醒。点扣砌、碧露飘珠,婵娟子、自韫红情。
残蟾徘徊欲上,银河转、雁带三四星。渐一行、叫过西楼,重帘下、叹息眠未成。
远梦渔阳暗惊。秋桑落盏,鹅黄酒熟蒲城。且倒银瓶。
欠纤指、破新橙。金荃集中佳语,总写上、女儿青。寒螀暗鸣。
惟应感秋客,知此声。
清代:樊增祥
灯前亲芳泽,罗襦一袭,似隔阡陌。软绣帘栊,燕子归来,花下曾识娇绵侧。
怕郎怀、溜钗横玉,霏唾凝碧。奈空持、罗带斜倚,画屏无物与遮隔。
琴心早属梁园客,算卖赋、黄金过千百。露药烟蕖,清是君文,秾是妾色。
头未白,斗风流,旧京扇扇,江左裙屐。此乡有无限温柔,未应输合德。
清代:樊增祥
筋力风情,笑白傅、刚与仆同。祇微欠、玉容蛮素,添画屏风。
生计百家分禄米,驿程千里走诗筒。问文章、风节定谁如,冯敬通。
师聱叟,宾放翁。鬓如漆,气如虹。纵我生稍晚,犹及光丰。
时代如今逢过渡,中流击楫几英雄。约使君、添酒煮青梅,操请从。
清代:樊增祥
十日南山如睡,晓烟吹梦醒。照素浐、绮日笼沙,连昌柳、别是风情。
琴台高秋独眺,风吹帽、未放双鬓星。料板桥、昨夜微霜,疏林叶、绿黯红未成。
陌上黄尘不惊。雕鞍绣毂,依然鼓角严城。酒酝双瓶。
捉霜蟹、市香橙。今年旧京重九,对圃菊、眼犹青。楼头鹳鸣。
销除宋诗里,风雨声。
清代:樊增祥
女伴穿花,晚凉待月去。东栏畔、暗香销暑。新红指甲,甚掐遍、风枝露蕊。
是谁赠、一握珍珠,就灯细穿彩缕。
钗梁玉燕,好相亲、莫相妒。云鬓乱、扇风轻度。襟边枕上,是檀奴、醉心处。
更髻心、点衬石榴红萼,晚妆未嫌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