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廷锡
蒋廷锡(1669年—1732年),字酉君、杨孙,号南沙、西谷,又号青桐居士。清朝前期政治人物、画家。汉族,江苏常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雍正年间曾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是清朝重要的宫廷画家之一。雍正六年(1728年)拜文华殿大学士,仍兼理户部事。次年加太子太傅。雍正十年(1732年)卒于任内。谥文肃。 ►的诗文全集
现存他的诗集
现存他的诗集包括《青桐轩诗集》六卷、《片云集》一卷、《西山爽气集》三卷、《破山集》一卷和《秋风集》一卷等。其中有投赠诗、题画诗、送别诗、纪游诗、闲情诗、怀古诗等各种题材,读之能够看到蒋廷锡对于自然人情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生的感悟。
多重身份
官吏、学者、诗人、画家,蒋廷锡的多重身份是中国封建社会文人画家有着广泛而深厚的修养并积极入世的一个典型例子,蒋廷锡被称为士夫画家或者文人画家是非常合适的。但是很少人将蒋廷锡的绘画跟文人画联系在一起,误以为他是宫廷画家的倒大有人在。因为他的确有供御的作品,署“臣”款的绘画即是。这些画一般题材高雅、寓意祥瑞、幅面大并且风格富丽堂皇,若从风格来论,很少为文人画家涉足,的确像是宫廷画家所为,这是蒋廷锡为人所熟悉的面貌。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蒋廷锡的绘画特征较为复杂。在众多的评论中,清朝张庚对他的评价比较全面:“以逸笔写生,或奇或正、或率或工、或赋色或晕墨,一幅中恒间出之。”张庚指出了蒋廷锡作品的多样性,或者一幅作品中所用笔法的多样性。据蒋廷锡的传世作品来看,他虽然深受恽寿平影响,并从游于恽寿平的弟子栖霞道人马元驭,但绘画并不仅仅用没骨法,也常常勾勒敷彩;画面不仅仅是花红羽翠,也常常用墨笔。这使他的画时而以富贵庄重冲淡了几分恽氏的娇媚,时而又像明朝的写意花鸟,勾花点叶,飘逸风流。
对历史上花鸟画家的评价
蒋廷锡有一首《扶郑羲赠花卉卷长歌以报》,非常能反映他对花鸟画传统的看法。诗的前面一半写马元驭绘制花卉笔力之高,后一半写的是他对历史上著名花鸟画家的评价:“华光和尚画者师,得其传者杨补之。徐熙双勾已妙绝,崇嗣没骨尤独奇。下至黄筌与钱选,晕碧裁红颜色显。木雕死印虽刻划,生趣活泼未尽善。吴中沈周石田翁,手腕随处生春风。特为古人开生面,今之学者称正宗。吾子本领复谁让,当时应在包山上。胆大运起抗鼎笔,精思肖出纤毫状。感君赠我画十幅,我为报君歌一曲。画长歌短君莫轻,归来补写千竿万竿竹。”其中可见他对徐熙的双勾法和徐崇嗣的没骨法较为服膺,而对黄筌、钱选的平涂设色画法感觉不够有生趣,他最为推崇的花鸟画家是沈周,而认为马元驭的技法不在陆治之下。
清代:蒋廷锡
画竹不如真竹真,枝叶易似难得神。风晴雨露皆有意,子瞻与可无其人。
去岁辟地栽新竹,枝叶离披覆茅屋。竹梢枯劲竿清瘦,久久可以医吾俗。
昨夜雨过月上时,壁上掩映青青枝。张子对之无一语,淋漓泼墨发异思。
淡烟轻雾笔底生,枝枝尽带风雨声。移向乾明寺中挂,壁石好撰张颠名。
清代:蒋廷锡
庭中多草莱,阶下多松竹。朝取炊晨餐,夜拾煮夜粥。
松竹易以尽,草莱生不足。朝持百钱去,暮还易一束。
湿重不可烧,漉米不能熟。八口望曲突,嗷嗷叹枵腹。
前月山中行,山木犹簇簇。今从山下过,遥望山尖秃。
农民无以爨,焚却水车轴。田事更无望,拆屋入城鬻。
鬻之富贵家,可以烂鱼肉。
清代:蒋廷锡
西北多高田,种花亦种豆。夏至二十日,播植唯其候。
刈草复治秽,深耕还浅耨。疏根欲其干,粪土欲其厚。
望荚成二七,不先亦不后。谁知入五月,雨下大且骤。
豆苗未盈寸,披靡倒若蹂。水浸及湿蒸,空败不可救。
绵连势更甚,长草如长寇。戽水倏复盈,筑岸旋已仆。
浩歌《南山诗》,酌酒聊自酹。
清代:蒋廷锡
会意不在远,偶吟兴自适。松花缀黄玉,香气发蒸栗。
落粉如饭煮,不向道人乞。静观草木趣,闲得鱼鸟逸。
看月有隙地,弹琴有壤室。世事比狮子,解弄得六出。
来日苦尚多,得失那可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