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宸英
姜宸英(1628-1699),明末清初书法家、史学家,与朱彝尊、严绳孙并称“江南三布衣”。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明末诸生,康熙十九年以布衣荐入明史馆任纂修官,分撰刑法志,记述明三百年间诏狱、廷杖、立枷、东西厂卫之害。又从徐乾学在洞庭山修《大清一统志》。在京因得罪大学士明珠受冷遇。康熙三十六年70岁始成进士,以殿试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越两年为顺天乡试副考官,因主考官舞弊,被连累下狱死。著有《湛园集》、《苇间集》、《海防总论》。 ►的诗文全集
人物生平
布衣修史
明崇祯元年(1628年)出生的姜宸英从小受到其祖辈父辈的影响,以才思敏捷、博闻强记而著名。康熙17年(1678年),在平定三藩之后,清廷为稳定人心,网罗人才,特开博学鸿词科。这是有别于乡试和会试的特殊科制,规定凡学行兼优,文词卓越者,由京官三品以上,各省督抚布按官员推荐,无论是否中过举,都可以参加。当时姜宸英已在翰林院担任纂修明史的任务,对明代的厂卫制度及刑法有其独到的见解,得到了当时主持明史修编的内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徐乾学和翰林学士叶方霭的赏识。徐乾学把明史稿进呈御览后,康熙大加赞赏,说姜宸英与另两位修史的人员朱彝尊、严绳孙是海内三布衣。开创了有清以来 “布衣修史”的先河,叶方霭更是竭尽全力,荐举姜宸英参加博学鸿词科。然而,这场恩科并未改变姜宸英的命运,最后还是名落孙山。在叶方霭的极力推举下,姜宸英才正式列为修编明史的人员,领取相当于七品官员的俸禄。
交契容若
在完成《明史》的编修任务后,清廷又开始了《一统志》的编修。主持这一编修任务的是左都御史徐元文。因徐元文是徐乾学之弟,故姜宸英仍有机会出入尚书府第,并在徐乾学的荐引下,结识了虽年轻而在文坛已享有盛名的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满族正黄旗人,其父纳兰明珠是当朝首辅,权倾朝野,是个炙手可热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是,纳兰性德这位八旗子弟并没有醉心于权术,却对发轫于中原的古典诗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纳兰性德凭借其对艺术领悟的天性和聪颖绝伦的资质,在对汉文化的自觉吸收与再造过程中,把明末以来已趋向颓废的词的创作,再次推向了兴盛。他在遍览了唐宋名家的词作之后,认为 “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绕烟水迷离之致。”他的这种审美情趣为他的词创作奠定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发个性的激情与展现才华的禀赋相结合,从而成就了他饮誉中原大地的艺术高峰。
姜宸英性情孤傲,纳兰性德虽出身贵族,却主张个性的张扬,这是他与姜宸英在交往中得以沟通的重要前提。除了姜宸英外,还有当时的一些名流如梁佩兰,顾贞观,吴天章,朱彝尊等人经常聚会欢宴,吟诗填词,他们避开官场的争斗角逐,以词牌唱酬作桥梁,既咏叹明亡清兴的无奈,又注重彼此间以文会友的情谊,创作了一大批被后人认为是清新秀隽、自然超逸的传世之作。须知道,这类词作的问世和流传,是冒有极大风险的。这是因为,当时的时局虽渐趋稳定,但还是有不少晚明遗民打着 “反清复明”的旗帜,暗中积极活动,不肯受制于清廷。也许是纳兰性德的特殊身份,也许是康熙忙于政务,没有空暇去过问这些文人的活动,使他们的词作在流传后并没有带来严重的后果。
清代:姜宸英
长安六月三伏始,主人门对御河水。御河流水声潺潺,玉泉奔赴城西湾。
是日都人看洗象,立马万骑车千辆。曼延蹴鞠罗岸旁,吹角鸣钲沸川上。
满堂宾客何从容,棋局未了酒不空。日中报道象奴出,至尊朝罢明光宫。
魋形诡貌三十六,一一骑就深潭浴。云起乍疑龙蜿蜒,湍回更与人翻覆。
须臾小吏前推排,将军拔营群象回。就中一象行踯躅,齿毛脱落颜摧颓。
长者谓余岂解事,此物经今不知岁。闻说先朝万历初,贡车远自扶南至。
中更四帝时太平,一朝闯贼残神京。忍死不食三品料,俯首泪下声哀鸣。
沧桑变换忽尘梦,勉强逐队留残生。茫茫旧事君莫说,劝君且饮杯中物。
清代:姜宸英
一春不闻春禽啼,何处草绿裙腰齐。乍喜相邀出郭游,庆丰堤南涚水西。
翩翩肩舆相趁去,红缨紫鞚争先度。双林磴道一凭栏,出门问个东皋路。
王孙待我香界庵,轩轩同扶下石龛。笑指前村万缬红,铺茵设席来微风。
不用金盘堆玉脍,飞花自满颇黎钟。小队花间低按曲,曲中唱道春归速。
城阴笳吹落斜阳,日暮莺啼过修竹。更炊京稻煮河鱼,重向东皋亭上呼。
主人忘势客忘分,道旁醉倒酒家垆。明朝三斗看朝天,白头闲共春风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