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西平巴蜀
东晋政权地处上江下游,若欲长治久安,必须依赖上游的巴蜀地区。只有上游可靠,下游才会安全。蜀灭于魏,孙吴遂难自保,“一片降幡出石头”,东晋不可不鉴。巴蜀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则消灭成汉政权也就势所必然。
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桓温率军西征,并于次年(347年)三月攻克成都,逼降成汉末代皇帝李势,随即又平定李势旧部邓定、隗文的反叛。成汉政权割据蜀地四十四年,至此而亡。西征的胜利,不但使桓温威名日盛,也为日后的北伐行动提供了稳固的后方,增强了国力。
北伐中原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北伐前秦,兵锋直指霸上,逼得前秦皇帝苻健退守长安内城。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进兵河南,在伊水击败羌帅姚襄,收复旧都洛阳。但他太和四年(369年),桓温北伐前燕,一直打到枋头,距前燕国都邺城只有二百多里,还收复了淮水以北的广大地区,可惜最终以失败告终。
桓温三次北伐是王导“克复神州”口号的付诸实践,恢复了部分失地,打击了氐族、羌族、鲜卑族的统治者残暴统治,并以实际行动支持了北方各族人民的反压迫斗争,这些是符合当时中原人民愿望的。
政治
疏陈七事
桓温在进行北伐的同时,深感朝廷“外难未弭,内弊交兴”,曾提出著名的《七项事宜疏》:
抑制朋党,杜绝因政见不同而相互倾轧;
合并、裁撤冗余的官职;
重视机要政务,对公文案卷的处理要限制时日;
明确长幼之礼,奖励忠实、公正的官吏;
褒奖惩罚,应与事实相符;
继承、遵守古制,弘扬学业;
选派史官,编修晋书。
推行土断
东晋朝廷渡江以来,对北来流民采取优待政策,并设置大量的侨州郡县(侨州、侨郡、侨县)予以安置,称为侨人。侨人的户籍称为白籍,不算正式户籍,也不负担国家的赋役。世族地主利用特权,荫庇大量流民,侵占良田,逃避赋役。自咸和年间起,东晋政府开始实行土断,撤销侨置郡县与侨籍,通过清查户口让侨民入当地户籍,同时担负课税与徭役,以稳定国家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