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继昌
陈继昌桂林临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卒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由于陈继昌抱病应殿试而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声名大振。察考又得第一,故又有“三元及第”之称。他是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 ►的诗文全集
陈继昌并非灵川县人,他是桂林临桂区人,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名臣——乾隆时的宰相陈弘谋的曾孙,他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卒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享年59岁。
陈继昌是清代200多年中2个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中的一个,也是中国封建科举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他是清嘉庆十七年(1813年)癸辰科的解元、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庚辰科的会元、状元,授职翰林院编修,后历任云南主考学政、翰林院侍读、江西巡抚和直隶、甘肃、江宁布政使以及江苏巡抚等职。由于他抱病应殿试而连中“三元”,在“察考”的时候又取得第一名,因而又有“四元及第”的美称。
如今,临桂区横山村的松仁坳仍有保存完好的“状元墓”。
二
陈继昌自幼聪明,年轻的时候就写过不少的诗词,作过不少的对联,还用对联救过人,深得老百姓的喜爱。
那一年陈继昌赴京赶考。有一天他走到一条小河边,坐在一棵大树下乘凉。忽然,他看见一个年轻书生急急忙忙跑到河边,一会儿仰天长叹,一会儿又拱手作揖,还似乎要向河里跳下去。陈继昌急忙跑过去,拦腰把他抱住,然后劝慰说:“仁兄,你为什么要轻生呢?使不得啊!使不得!那书生低着头,泪如雨下地说“唉,说来话长,我枉受十年寒窗之苦,竟输给了两个挑担的村夫。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人世啊?!”
陈继昌追问下去,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原来,那年轻书生也是赴京赶考的,同行的还有两个挑夫。那两个挑夫行到这里时,便笑着对书生说:“书生上京赴考,必定是个满腹经纶的人。你看我们两个每人挑100多斤,两人就担了200多斤。现在就用面前的这件事,出个上联给你对一对,你看好不好?”书生心想自己苦熬十年寒窗、熟读四书五经,难道还怕比不上你们这些从不沾书边的挑夫?于是便满口应允下来,对挑夫说道:“我如果能对出来,你们又怎么样呢?”
两个挑夫异口同声地说:“如果能对出来,我们就挑起你走;但如果能对不出来,你就要帮我们挑一下。”书生爽快地答应了。于是,其中一个挑夫就出了上联:“人轻担重轻挑重”。书生一听,绞尽脑汁也无法对得上。两个挑夫哈哈大笑起来。书生羞愧难当,就弯下腰去挑那百斤重担。他一个文弱书生,就是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也挑不起来。脸孔一下子涨得像关帝庙里的关老爷一样通红。两个挑夫捧腹大笑,还讥笑他说:“你对子对不了,担子又挑不起,看来还是转回家去再读几年书再去赶考吧?”说完,他们挑起担子嘻嘻哈哈地走了。书生感到自己的脸面就这么丢尽了,觉得无地自容,一时想不开便动了轻生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