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大夏
刘大夏(1436年—1516年),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今属湖南)人。明代名臣、诗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任兵部尚书。刘大夏深受明孝宗宠遇,辅佐孝宗实现“弘治中兴”,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又与李东阳、杨一清被称为“楚地三杰”。明武宗即位后,刘大夏屡疏请辞,以太子太保衔归乡。刘瑾专权时,被罚戍肃州。正德五年(1511年),遇赦返乡,旋即复官致仕。正德十一年(1516年),刘大夏去世,年八十一。追赠太保,谥号“忠宣”。刘大夏能诗,有《东山诗集》、《刘忠宣公集》等传世。 ►的诗文全集
回归故里
孝宗去世后,武宗即位,刘大夏奉遗诏请求撤去非定额内的四方镇守宦官。武宗只撤去均州齐元。刘大夏又主张应撤去镇守宦官二十四人,又奏减皇城、京城守卫宦官,都未被接受。不久,刘大夏列举应当淘汰的传奉武臣六百八十三名,被批准。大汉将军薛福敬等四十八人也该削去官职,薛福敬等故意不入宫侍奉来激怒武宗。武宗立即命恢复薛等官职,而要求兵部回答详情,意欲加罪。宦官宁瑾磕头说:“这些是先帝遗命,陛下列入登基诏书,不宜问罪。”武宗才放弃追查此事。宦官韦兴在成化末年因有罪被长期罢官,这时靠巴结得以镇守均州。言官纷纷谏阻,刘大夏等再三争辩,武宗都不理。正德元年(1506年)春,刘大夏又奏道:“镇守宦官,如江西董让、蓟州刘琅、陕西刘云、山东朱云贪婪残暴尤其厉害,请求审查惩处。”武宗不高兴。刘大夏知道自己意见不被采纳,数次上奏章请求辞官。
同年五月,武宗下诏加封他太子太保,同意他返乡赐敕书、车马返回,按旧制供应粮食和役仆。给事中王翊、张襘请求留住刘大夏,吏部也要求留刘大夏,武宗不理。
安逝于家
刘大夏忠实诚恳,为孝宗所信任,忘我报国,对权贵近幸多行抑止。曾经要求严格考核勇士,为刘瑾所恨。刘宇也恨刘大夏,就与焦芳一起在刘瑾面前进谗言道:“抄刘大夏的家,可得边费的十分之二。”正德元年(1508年)九月,借田州岑猛的事,将他逮捕下到诏狱。刘瑾要以激变罪判大夏死刑,都御史屠滽不同意,刘瑾谩骂道:“即使不死,可以不去戍边吗?”李东阳从中调解,刘瑾探知刘大夏家贫穷,就判其到最偏僻的边境戍边。起初拟戍广西,焦芳说:“是送他回去吗?”于是改戍肃州。刘大夏已有七十三岁,穿着布衣徒步经过大明门磕头而去。观者都叹息流泪,父老百姓携筐送吃的,刘大夏所到之处,人们为之罢市、烧香祝刘尚书生还。等到了戍所,各部门怕得罪刘瑾,不送食品不来慰问,儒学生徒送吃食给他。一到操练,刘大夏总是扛戈站进队伍。主管人再三推辞,刘大夏说:“军人本来就该服役的。”他只带来一个仆人。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带子孙,他说:“我为官时,不为子孙捞好处。现在年老被罚,怎忍心令他们同我一起死在戍所呢?”刘大夏已经遣去戍边,刘瑾还借其他事二次罚他送米塞上。
正德五年(1511年)夏,刘大夏被赦免返乡。刘瑾被诛杀,恢复他官职,后退休。清军御史王相请求恢复刘大夏月粮和年役,录用其子孙。主事的宦官始终恨他,不答应。刘大夏回家后,教子孙种田谋生。稍有盈余,就分送给故旧宗族。预先自作墓志铭,并说:“不要让人用饰美之词,让我怀愧于地下也。”
正德十一年(1516年)五月,刘大夏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太保,谥号“忠宣”。
参考资料:
1、《明史·列传第七十》
明代:刘大夏
吾道乾坤大,神功宇宙长。六经垂宪典,百世乐虞唐。
圣主崇殷礼,春丁启旧章。制从天上下,诚在币先将。
斗柄回霄汉,黉宫列冕裳。炉烟环殿袅,庭燎烛天煌。
飒沓韶钧奏,清芬黍稷芳。舞容辉俎豆,歌吹杂笙簧。
肃肃神如在,颙颙气若藏。致恭三献爵,饮福再升堂。
遥听青衿赞,稀闻玉佩锵。松阴移晓月,人影散寒霜。
回首看车马,徐徐过庙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