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元代画家。本姓陆,名坚,汉族,江浙行省常熟县人。后过继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今划归苍南县)黄氏为子,居虞山(今宜山)小山,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的诗文全集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巅峰。此画流传于世的有两卷,即《无用师卷》和《子明隐君卷》。《无用师卷》的流传过程,据吴其贞《书画记》载,此卷明代尝归宜兴吴之矩,之矩子吴问卿很喜欢它,清顺治初年,吴问卿临死前欲将平生所爱的唐代智永《千字文》和这幅《富春山居图》焚烧殉葬。《千字文》于前一日焚毁,翌日将焚《富春山居图》时,被其侄儿吴子文抢出,遂成两段。前一段(《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一段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后段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前后段画心连接处上端有吴之矩骑缝印。前段前隔水有鉴赏家吴湖帆篆书张雨题辞“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八字;后段前隔水有董其昌题跋,画幅前上方有梁诗正书乾隆御识,拖尾有沈石田、文彭、王登、周天球、邹之麟、金士松等人的题识。
画遭火殉
此图自署创作年代,起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成于至正十年(1350年)。这一不朽巨制传世至今已有六百多年。自元以降,所有画家莫不以得观此图为幸,所谓“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董其昌语)因而在收藏家中以重金流转,收藏者或奉为至宝,或秘而不示;此画既备受赞颂,也饱经沧桑。终于在清顺治七年(1650年)遭到“火殉”之厄运,从此被一分为二,其艺术的完美性惨遭损害,实乃一大遗憾。
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是黄公望的道友无用禅师。无用考虑到此卷可能被人“巧取豪夺”,因而在画完成之前就请作者“先书无用本号”,明确归属。至明代画家沈周(成化年间)收藏前的一百多年中,收藏情况不明。沈周收藏的时间很短,即被人借去,而后,沈周家贫难以赎回,甚感惆怅,凭记忆背临以慰怀。明弘治元年(1488年)苏州节推樊舜举以重金购得后,沈周为之题记,补叙自己收藏时已经是“一时名辈题跋,岁久脱去”的破旧情况,又从画家角度称赞其“墨法、笔法深得董、巨之妙,此卷全在巨然风韵中来”。到了隆庆四年(1570年),此卷又转入画家、鉴赏家无锡谈志伊(字思重)手中,太原王登和画家周天球都在次年得观并写观后记。明代后期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购得此卷,但不久就转入宜兴收藏家吴之矩(名正至)手中。吴之矩传给儿子问卿,吴问卿酷爱无比,谨守家传,特建富春轩以藏之。卷上有吴之矩、吴正至印鉴。画家邹之鳞与问卿友善,为富春轩题写匾额,得以再三批阅此图,因而作长句题识,说藏主“与之周旋数十载,置之枕籍,以卧以起。陈之座右,以食以饮”。喜爱之情到了朝夕不离的地步。在明、清易代的动荡岁月中,问卿在逃避战乱时,惟独携带此卷,进而叹曰:“直性命殉之矣。”但问卿并未因此而丧命,倒是在他生命垂危之际,竟然火焚此画为自己殉葬。万幸的是他的侄儿子文,迅速地从火中抢出已着火的《富春山居图》。可惜前段已经过火,部分焚毁。以后三百多年中两段画卷乃分别流传。
元代:黄公望
浩渺沧江数千里,几幅蒲帆挂秋水。晓风吹断绿萝烟,百叠青峰望中起。
梵王宫阙倚云开,七级浮屠倒影来。山人久已谢朝市,日踞江头百尺台。
松篁丛杂多啼鸟,隔岸人家丸弹小。此图此景入天机,谁能髣髴方壶老。
元代:黄公望
歙之山兮郁巃嵷,突出欲坠劖青空。千枝万蔓行苍龙,嵚崟锐气欲敌昆崙峰。
扶疏朴樕不足媲其灵秀兮,篬筤箘簬檀栾■矗竦竦生其中。
翠蛟翔舞划烟雾,霜戟磔格敲天风。山空人寂孤坐而侧耳兮,珊珊环佩响璿宇,复疑金簧玉磬交奏蓬莱宫。
飞仙遥闻驻鹤驭,威凤倾听来苍穹。虽云神领而意会,未若诛茅结屋筼筜谷内没齿宁吾躬。
君家相距匪数舍,茧袍鸠杖高步时得追文同。居旁万竹固已具胸次,落落付诸绘素祇欲此意传无穷。
元卿子猷长往不复返,此君千古誇奇逢。披之三复重太息,双眸炯炯开昏矇。
会当盛暑棕鞋卉服造竹下,脱巾露发一洗烦热除惺忪。
元代:黄公望
君家书屋锁閒云,庭前丛桂吹清芬。东轩虚敞坐凉夜,扑帘香雾来纷纷。
金吹不动露华洁,月里仙人降瑶节。奇葩点缀黄金枝,灵种移来白银阙。
秋林潇洒秋气清,千竿修竹开前楹。自是燕山尚清贵,不与桃李争芳荣。
花下诗成日未尽,更喜幽人往来近。清绝何如元镇图,应识耕云是高隐。
元代:黄公望
山林之乐幽且閒,何人卜居云半间。江亭夐立苍树杪,招提高出碧溪湾。
循溪隐隐穿细路,断岸疏疏起烟雾。微茫万顷白鸥天,雁阵凫群落无数。
樵歌初断渔唱幽,桥边野老策扶留。春山万叠西日下,渺渺一片江南秋。
我昔荆溪问清隐,溪上分明如此景。别来时或狂梦思,忽见此图心为醒。
李侯少年擅丹青,晚岁笔意含英灵。兴来漫写秋山景,妙入毫末穷杳冥。
无声诗与有声画,侯能兼之夺造化。临窗点笔试题之,老眼模糊忘高下。
元代:黄公望
春江水绿春雨初,好山对面青芙蕖。渔舟两两渡江去,白头老渔争捕鱼。
操篙提网相两两,慎勿江心轻举网。风雷昨夜过禹门,桃花浪暖鱼龙长。
我识扁舟垂钓人,旧家江南红叶村。卖鱼买酒醉明月,贪夫徇利徒纷纭。
世上閒愁生不识,江草江花俱有适。归来一笛杏花风,乱云飞散长天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