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 兰亭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魏晋:王羲之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思想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明代:乌斯道
考槃衡门下,阶前芳草深。方池耀晴旭,遥天堕鸣禽。
之子方诀别,驱车向山阴。山阴予故游,矫首追登临。
崇山俯清旷,回湍激灵襟。风磴石齿齿,孤亭树森森。
达人不可作,咏歌有遗音。流光三十载,再往违素心。
惟将飘飘思,中夜托瑶琴。君子美如玉,于兹遂幽寻。
暮春服单袷,凉飔集冠簪。宴坐云霞谷,徘徊松竹林。
至理忽自得,俛仰无古今。
元代:王哲
游历水云两郡,人休起舞寥。看清轮、认取风飙。晃琼瑶。
嘉气满丹霄。玉花吐、馥郁金莲,馨香二物谁消。随缘从覆焘。
红霞缭绕。翠雾不相饶。时得得,日昭昭。准蓬莱、定信频招。
见空中、彩凤来往,又金童、前捧紫芝苗。此却要、再睹吾颜,除非能、续弦断重调。
劝汝等、各各修持。一去洞天遥。
避乱深山蒙兄宝君寄牡丹数枝鲜妍不减平日始觉茅檐顿有春色感叹之
宋代:王庭圭
乡井彫残屋瓦颓,东风依旧上池台。别来纵值时方乱,春到何曾花不开。
骤觉茅檐堆锦绣,未消翠毂走尘埃。勿云去草草无恶,今日遮藏要草莱。
宋代:王庭圭
己巳四月二十四,甲子夜半天门开。是时群星环北斗,一星谪堕人间来。
星精为人不易得,千年孕秀方呈才。笔扛龙门百斛鼎,家传凤阁通银台。
螭头献纳近日月,论事力取天颜回。中兴文武收髦俊,愿公急起乘风雷。
野人指山祝公寿,事业亦与山崔嵬。金房难老自有诀,银编紫笔磨松煤。
元代:王特起
同区白斋梁毅所江虚谷伦右溪何古林宴饮席中限杜韵三首 其二原文
明代:王渐逵
濛濛竹径压云寒,黯黯微花带雨残。溽暑尽随闲里散,好山宜共静中看。
青灯短榻情何限,白雪阳春和独难。须信市城饶福地,莫将鸡犬羡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