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两小儿辩日 / 两小儿辩斗原文、翻译及赏析

先秦:列御寇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辩日 一作:辩斗)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本文虽行文简洁,但古今字义不同仍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如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乎”这一语气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⑴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教师可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⑵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⑶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下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些什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4.学习文言文,反复诵读是最主要的方法。学习本文仍应注重指导朗读。朗读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读好句中的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的语言、对话描写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点。

  第二自然段,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应该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

  第三、四自然段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这样才会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解决的高潮。

列御寇生平简介_列御寇个人成就_列御寇轶事典故

列御寇

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猜您喜欢

大同原牧归后坊道中口占授小儿及曾正原文

明代:吴与弼

斜穿香稻度秋山,细讲残经午始还。幸际时雍身少恙,明朝依旧此开颜。

东游口占授小儿及诸生 其一原文

明代:吴与弼

推窗已喜疏星烂,隔竹犹贪缺月明。素达行云流水趣,琴书又作小春行。

同小儿游山 其二原文

明代:吴与弼

胜地曾经托趣深,和风晴日喜重临。筋骸又老四三载,何限依依怅旧心。

小儿鸣琴原文

明代:吴与弼

竹树交加转午阴,衣冠秩秩夜沉沉。雪泥鸿爪他年梦,记得从容抱此琴。

同小儿游山 其一原文

明代:吴与弼

为爱云山深复深,筋骸粗健强登临。一般真意谁能辨,矫首苍茫独咏心。

昼寝梦小儿鸣琴原文

明代:吴与弼

胜游欲罢动归心,昼梦时听骥子琴。日用只知为善恶,平生不识满籯金。

题芸阁示小儿璿庆原文

明代:吴与弼

幽偏特启芸香阁,阁上工夫忙未忙。从古共忧时易失,前程谁进日无疆。

光风霁月濂溪上,瑞日祥云洛水阳。户牖盘楹思有戒,拳拳馀意托新章。

塔下小立候小儿辈原文

明代:吴与弼

寝起乘风步屧迟,绿阴清昼独吟时。遥空极目青云表,乾鹊声声为阿谁。

同吴正传咏龚岩叟小儿高马图原文

元代:吴莱

北平猿臂久不侯,伏波矍铄空持矛。并州小儿十岁许,双足捷走真骅骝。

金鞍玉勒丝辔络,肉鬣风鬉雪龂腭。郊衢一跃自矜骄,血气未完先躏跞。

汉皇神武驾英雄,西极飞来八尺龙。城东斗鸡尔尚可,碛外鸣剑吾无功。

初阳却照长楸道,白发奚官泣枯草。悠悠翠盖与鸾旗,老矣骅骝那得知。

同吴正传咏龚岩叟小儿高马图原文

元代:吴莱

北平猿臂久不侯,伏波矍铄空持矛。并州小儿十岁许,双足捷走真骅骝。

金鞍玉勒丝辔络,肉鬣风鬉雪龂腭。郊衢一跃自矜骄,血气未完先躏跞。

汉皇神武驾英雄,西极飞来八尺龙。城东斗鸡尔尚可,碛外鸣剑吾无功。

初阳却照长楸道,白发奚官泣枯草。悠悠翠盖与鸾旗,老矣骅骝那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