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沈括

沈括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进士,后任翰林学士。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工程师、外交家。 ►的诗文全集

  不久,苏轼因为在诗文中“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而入狱,险些丧命。例如苏轼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这就是文字狱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牵连苏轼三十多位亲友,涉及他一百多首诗词。

  当然,沈括不是苏轼入狱的主谋,主谋是王安石手下的李定舒亶何正臣、李宜等四人。但他是始作俑者,“乌台诗案”正是以沈括上呈的那些“发现”为基础的,“其后李定舒亶论轼诗置狱,实本于括。”

  沈括为何要陷害苏轼呢?按照余秋雨的说法,“这大概与皇帝在沈括面前说过苏东坡的好话有关,沈括心中产生了一种默默的对比,不想让苏东坡的文化地位高于自己。另一种可能是他深知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不同,他投注投到了王安石一边。”

  嫉妒一般只在差距不大的人中发生。按照沈括在当时的文名,与苏轼22岁中进士,令文坛领袖欧阳修称“当避其一头地”,根本没有可比基础,“嫉妒说”根据不足。“政见不同说”也不尽是,政治观点不同,人们还是可以君子式地互相争论,未必就要置人于死地。

  笔者理解,沈括的政治选择确实决定了他与苏轼的对立,但是,他陷害苏轼却是由于道德操守不够,进入政治漩涡后,随波逐流、耳濡目染的结果。很不幸,王安石改革大旗一挥,从者却多为李定、舒亶、何正臣、李宜等不讲“费厄泼赖”精神的投机政客,也是官场大酱缸中无所不为的高手。他们对不同政见者不择手段;但是,风向转的时候,对于自己的战友也同样残酷。

  九百多年前王安石领导的改革,想一举改天换地,挽救宋朝。只可惜,这剂革命的药太猛,还把沈括这样的人裹挟进去,制造了文字狱(乌台诗案)的恶劣案例。而后,这样的恶的智慧和传统到了明清两朝被发扬光大。做过和尚的朱元璋对诸如僧、光、亮、秃之类的词语很是忌讳,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作《正旦贺表》中有“睿性生智”一句,因“生”与“僧”同,被斩。到了满清,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诗人丢了性命。

沈括的诗文

寄永嘉王博士原文

宋代:沈括

十万櫜鞬临易水,五营旗鼓出中山。去年今日西岑别,回首吴山梦寐间。

延州柳湖 其二原文

宋代:沈括

汉使雕阴道,秦关白翟宫。山川红旆里,日明翠微中。

社后寒犹峭,春残草木浓。花前江国兴,并觉此时同。

归计原文

宋代:沈括

住山人少说山多,空只年年忆薜萝。不是自心应不信,眼前归计又蹉跎。

十松亭原文

宋代:沈括

空堂无人日长哦,风松助我涧云和。苍颜古木喜相似,爱子亦有淩云柯。

欢然相对默终日,意得那须言强多。我身未得从心老,嗟尔系此成蹉跎。

游山门原文

宋代:沈括

溪水激激山攒攒,苍崖腹封壁四环。一门中嚂俯惊澜,造物为此良有源。

坡颠窍塞沦九渊,吐吞龙螭殆非然。又疑猛将血战还,斩此欲守规为门。

至今惨恻风夜寒,杀气袭水为屈盘。山重地僻道路偏,此境安得与祸连。

反复不得意所安,将必有理愧莫原。山川幽深适素尚,辙蹂万坚穷跻骞。

生平所更了可记,怪特若此殆未观。崆峒地首久茫昧,自此稍欲信所传。

排云径上淩巀薛,力弱盛恐乘以蹎。西光戛戛下岩壑,取酒更为山留连。

幽人篇 其二原文

宋代:沈括

天边梦来情满床,梦短数觉宵苦长。起坐作琴舞闺倡,占珑水中月茫茫。

幽人篇 其三原文

宋代:沈括

蜘蛛做网着屠苏,蜻蜓故来晕罗襦。醮君柏酒情莫疏,无情可能学哺鸪。

幽人篇 其一原文

宋代:沈括

幽人步影啭春阳,情多无那不成章。恨楼未高着鞭望,南陌无人但垂杨。

海州观放鹘搏兔不中而飞去原文

宋代:沈括

秋霜濯空林,暮日在峰顶。冥冥起长风,稍稍绝遗影。

骁禽值猛搏,俯取不待顷。岂非求者乖,矫翮成远聘。

未能谢榛莽,那用遽悼悻。此心竟可怜,得失未宜病。

自题水阁绝句原文

宋代:沈括

三间水阁贾耘老,一首佳词沈会宗。无限当时好风月,如今总属绩溪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