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边贡

边贡

边贡(1476 ~1532)字庭实,因家居华泉附近,自号华泉子,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进士,官至太常丞。边贡以诗著称于弘治、正德年间,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后来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称为明代文学“前七子”。 ►的诗文全集

生平

家庭出身
  边贡出身于一个官僚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的儒学教育。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及第,年仅20岁。少年登科,名动朝野。初授太常博士,迁兵科给事中。明六科给事中掌钞发章疏,稽察违误,职权颇重。边贡任职期间,不避权贵,不计利害,上书弹劾贪冒军功、卑怯无能的监军太监和统兵将帅,上《言边患封事疏》。当时监军太监苗逵为皇帝所宠信,镇军统帅是宗室保国公朱晖和右都御史史琳。边贡奏文疏直激切,闻者凛然,表现出他关心国事、直言敢谏的品格。

宦途得意
  此间,著名文学家李梦阳任户部主事。此后,何景明徐祯卿及王九思、康海王廷相也先后进士及第,在内阁各部供职。边贡与他们诗文往还,遂为诗友,世称“前七子”。明自英宗之后,政治日趋腐败,阶级矛盾也日见深化。弘治以来,一些正直的朝臣想限制阉党,改革朝政,以挽救明王朝的衰颓之势。在文学上,则有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力图改变萎弱的“台阁体”统治文坛的局面,“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明史·文苑传》),发起声势浩大的文学复古运动,天下学人翕然宗之。嘉靖间,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与之相呼应,前扬后激,遂把这一运动推向高潮。经过“前后七子”的努力,终于取代“台阁体”而雄踞文坛。这一次文学复古运动,对于改变“台阁体”萎弱文风,清除八股文窒息文艺创作的恶劣影响,有一定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其文学主张一味强调复古,便引导文学创作走上盲目尊古的道路,造成摹拟剽窃、追求形似的恶劣影响。边贡附骥于李梦阳,其前期诗歌自然也具有同样的错误倾向。集中摹拟之作,及祭陵诸诗,盖为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四言古体摹拟《诗经》,以及“集杜句”、“集江淹句”等,都是些古色古香的杂货拌,毫无诗意可言,而于送别、游赏的诗作中则时见新意,有不少清丽隽秀之作。
  弘治朝,边贡宦途得意,官至太常夺丞。而在弘治帝病逝之后,即位的正德皇帝却是一个不问朝政、日耽游乐的荒唐天子,朝政大权全由宦官刘瑾把持。边贡志操耿介,不善奉迎,遂被外放为河南卫辉知府,寻改授湖北荆州知府。在其升迁之际,骤被外放,使其锐意进取之心受到极大挫折。而且自此以后,他再未能返京任职,亦是其政治生活中的一大转折。

边贡的诗文

董启之按滇过鄞省母夫人焚黄于父墓作难将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十章赠

明代:边贡

万里炎荒地,经冬复历春。帝星临柱史,休祀碧鸡神。

送华山人归无锡联句次韵原文

明代:边贡

碧林斜日照归鞯,马上人如画里仙。江馆梦魂淮甸雨,水乡楼阁惠山泉。

书成寄友重题字,诗到寻僧不问缘。闻说隐君生计好,五湖烟浪一渔船。

游龙洞山辱滦江定斋承庵联句见怀荅谢二首 其二原文

明代:边贡

踏烟冲雾不知寒,绕遍山厓复水干。峰拥夕阳遥驻马,石悬高洞仰凭阑。

疏钟隔涧深堪听,老菊垂花素可餐。传语北台三节使,拟拚明日尽馀欢。

饮菊泉二首 其一原文

明代:边贡

雨色岩花入牖斜,城中风景似山家。横琴不奏朱弦调,对菊惟看白玉花。

太仆诸僚长以见怀联句寄示奉简原文

明代:边贡

滁阳亭馆秣陵槎,百里山城隔浦沙。心远自知江不限,日穷谁遣树重遮。

松间霁月宵行圃,竹里清风晚散衙。仙吏两乡俱不忝,此中惟恨少琅琊。

卧疾柬别孙性甫二首 其一原文

明代:边贡

杳杳关河客,盈盈一水间。那因各抱病,遂阻共开颜。

雨入青帘细,云移碧树閒。含情送遥瞩,时见瞑鸦还。

题陈氏水阁次韵二首 其二原文

明代:边贡

吟倚高楼傍槛西,碧窗回览夕阳低。雪消芳渚鸥争泛,春到垂杨鸟自啼。

商舸近桥帆影乱,女墙如带草痕齐。停杯不尽兴亡感,六代豪华水一溪。

赵文昌中乙榜雨中感怀见遗走笔和荅 其三原文

明代:边贡

撚断吟须字未安,短歌聊尔代长叹。春风座上无边景,漫道儒官是冷官。

稽勋冯子佩归治祖墓原文

明代:边贡

油油上谷路,飒飒秋风起。落日客子归,寒烟满墟里。

墟里夕灯明,临堂哀泪横。无复报刘日,空陈李密情。

携儿负畚锸,自辟山中土。坎坎彻下泉,双棺闭幽户。

幽户不重开,向山高筑台。他时华表上,应见鹤飞来。

湖上杂兴四首 其二原文

明代:边贡

漾漾莲舟系古槎,沈沈波影照乌纱。多情最喜台中客,乘兴能看水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