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介绍

  张继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然铨选落第,归乡。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来其妻亦殁于其地。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

  高仲武评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刘长卿有《哭张员外继》诗,自注云:“公及夫人忽悠金辉玉洁,都是诗人。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至德元年至大历暮年诗人二十六家的诗一百三十二首,其中有张继诗三首。高仲武评云:“员外累代词伯,积习弓裘。其于为文,不自雕饰。及尔登第,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如‘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可谓事理双切。又‘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比兴深矣。”从评语看来,可知他家世代是诗人,现在我们已无法知道他是谁的子孙。他的诗见于《全唐诗》者,只有四十馀首,其中还混入了别人的诗。但宋人叶梦得曾说:“张继诗三十馀篇,余家有之,”(《石林诗话》)可知他的诗,在南宋时已仅存三十馀首了。

  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诗品汇》把他的七言绝句列入“接武”一级中。如果千年绝唱《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的名字。这首诗首先被选入《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以后历代诗选,都收入此诗,直到《唐诗三百首》,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三百名篇之一,传诵于众口了。

张继的诗文

临江仙(郑恒甫画六鹤于浑沦庵 请予题 遂作)原文

宋代:张继先

莫怪精神都素淡,全谙千载松头。羽人幽意苦相投。殷勤争点写,展转动吟酬。
况有咸阳兄弟事,教人闻见忘忧。我生曾是眷仙标。一从挥洒后,相继未能休。

忆桃源原文

宋代:张继先

词以答之
长生之话口相传。求丹金液全。混成一物作神仙。丁宁说与贤。
休咽气,莫胡言。岂知造化玄。用铅投汞汞投铅。分明颠倒颠。

度清霄 其二原文

宋代:张继先

二更二点二更深。宫钟声绝夜沈沈。明月满天如写金。同光共影无昏沈。

起来闲操无弦琴。声高调古惊人心。琴罢独歌还独吟。松风涧水俱知音。

风入松 用王介甫韵原文

宋代:张继先

深耕易耨寸田中。看真个英雄。夜来犹上星台望,全不厌、水绿云红。

便是清交素友,频相视、笑晴空。

玉阶瑶甃翠重重。带萱草葱葱。流霞尽饮何辞醉,更休数、尘里千钟。

晓夜朝元去也,怎忍舍、大夫松。

金丹诗四十八首 其四十二原文

宋代:张继先

学道多多少悟真,真成便见自家身。三田有路纵横去,万类无缘变换因。

土内养金金色重,鼎中进火火功新。若于财色全无动,便是蓬莱洞里人。

浑沦庵成翛然子亲庆因以何字为韵共酌联句原文

宋代:张继先

作室观灵境,功成事若何。琴书消日月,耕钓老烟萝。

为羡云踪远,时将酒共过。东岩开玉洞,西涧泻银河。

整佩思天柱,观棋悟烂柯。真情敦澹薄,世业信蹉跎。

绝迹求无累,澄心到不波。浑沦甘宴息,真率谢浇讹。

尘秽千峰隔,风流万气和。乾坤堪比寿,乌兔任如梭。

仙至不无谶,鹤来信有他。

煮茶留客话,种药救民痾。竹露延清荫,兰风动妙歌。

闲寻仙传读,静把玉经科。大道犹衣袂,嚣尘自网罗。

有生如石火,移世以灯蛾。欲入高仙调,毋教下鬼唆。

茅檐无一事,时复动吟哦。

祷雨应时喜而联句原文

宋代:张继先

何以慰黎民,山川朝出云。精诚动天地,丹恳在词文。

南亩苗初槁,西郊雨已纷。林峦添郁郁,草木共欣欣。

休怪芝田茂,其如羽服勤。穹苍岂私曲,流俗足妖氛。

途路尘埃息,轩窗暑气分。丰年慰农叟,盛德谢吾君。

枝润惊林鸟,厨清绝楚蚊。上真何以报,惟把宝香焚。

金丹诗四十八首 其四十一原文

宋代:张继先

金丹饵了骨毛轻,便觉蓬莱去有程。澄湛药炉分玉粉,凄凉气海彻三清。

昆崙宫殿年年耸,紫府楼台日日成。只此便乘云鹤驾,笑人笑我学长生。

减字木兰花(呈鉴义王介甫)原文

宋代:张继先

严寒冬月。前日阳生几降雪。松柏凌霄。森耸庭中叹后凋。
昔人犹豫。身入山林深静处。今古同符。好趁笙歌且自娱。

金丹诗四十八首 其四十原文

宋代:张继先

隐迹人间数十年,不令众觉种丹田。五行聚会生俄尔,一颗圆明出自然。

湛湛神炉开白雪,依依铅鼎泻红莲。近来不觉浮名起,多被人来叩妙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