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子龙
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汉族,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典雅华丽;或合二种风格于一体。擅长七律、七言歌行、七绝,被公认为“明诗殿军”。陈子龙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 ►的诗文全集
五月,陈子龙监临吴易义师。陈子龙见其“轻敌,幕客皆轻薄之士,诸将惟事剽掠而已,师众不整”,“军纪日弛”,遂与之断绝关系。至秋天,吴易被清军杀害,义军失败。此时陈子龙因为匡复大业不成,经常沈忧咤叹,至废寝兴。及闻浙东、福州失守,“志不欲生,孤筇单幞,混迹缁流”。泣然曰:“茫茫天地将安之乎,惟有营葬大母归死先垄耳。”即于七月遣家归里,十一月,殡葬祖母于广富林。并作长书《报夏考公书》焚夏允彝墓前,“述己所以未死之故,期不负夏公”。南明昭宗永历二年(西元1647年)初,在广富林家居时,念生平知友如夏允彝辈一时零落殆尽,周立勋之死亦已数年,而丧未举,慨然曰:“我死,谁为了此事者。”遂捐地葬之。三月,会葬夏允彝,陈子龙赋诗《会葬夏瑗公》二章,又作《寒食》、《清明》二词,此系其绝笔。
提督吴胜兆,辽东人,跟着清军来到江南。1647年四月,吴胜兆因受排挤,密谋策划反正,他的部下戴之儁是陈子龙的旧识,积极支持吴胜兆起兵,私访陈子龙,一再请求陈子龙写信联络南明舟山守将黄斌卿率舟师为外应。
据陈子龙学生王沄后来记载,陈子龙认为:黄等“虚声寡信,事必不济”,没有答应戴的要求,并说:“海舶往来,不乏信使,你等好自为之,我决不阻拦”。戴即离去,“自是不复相闻矣”。
但是,据陈子龙生前友人宋征舆记载,陈子龙当时慨然应允,亲手写信联系黄斌卿,积极参与起义。
两种说法中,以宋的说法更为可靠,因为王沄续写陈子龙年谱时,为不给陈子龙遗孀和后代招来麻烦,所以故意在描述中否认陈子龙参与起义。而宋征舆回忆时未曾考虑这一点,因此直言不讳。
十六日,吴胜兆未举兵而事泄被捕,入狱穷治。清军污蔑陈子龙与吴“共谋”,遣兵捕之。陈子龙逃往苏州,易姓李,改字大樽。当时清军江宁将军巴山、都御史陈锦和江宁巡抚土国宝阴谋乘吴胜兆事,“尽除三吴知名之士”,而以陈子龙为首。五月初,他们派出士兵五百,在苏松一带大肆搜捕达五六日之久,最后陈子龙在吴县被捕。巴山等人对他进行审讯,他“植立不屈,神色不变”。陈锦问他为何官?曰:“我崇祯朝兵科给事中也。”又问:“何不剃发?”曰:“吾惟留此发,以见先帝于地下也。”又问,陈子龙凛然挺立,拒不回答。乃执之舟中,令卒守之。五月十三日,陈子龙被押往南京,在途中经松江境内跨塘桥时,他乘守者不备,突然投水以死,捞起时已经气绝,清军还残暴地将其凌迟斩首,弃尸水中。时年四十岁。次日,陈子龙门生王沄、轿夫吴酉等在毛竹港找到他的遗体,具棺埋葬。
陈子龙墓
陈子龙墓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余山镇广富林村。1988年修竣陈子龙墓,墓地为花岗石平台,墓碑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之原物。墓前有石柱方亭,名沅江亭。有陈子龙画像碑,刻有传略。墓门额为李一氓书。
为了便于前来谒墓者对墓主的了解,其旁有石刻陈子龙画像(据云间邦彦图)及顾廷龙同志撰并书的《陈子龙事略》,另有李一氓同志所书“明陈子龙墓”的墓门,庄严肃穆,一代伟人,长眠于此。我们步花冈石的台阶而上,在“沅江亭”里,默念《陈子龙文集》,对这位死节志士的文学家,益增钦佩。
明代:陈子龙
汉苑文章首,先朝侍从臣。三君同海岳,一老是星辰。
作直称遗古,推贤更得邻。当时客渐进,文举气无伦。
陈窦圜中土,萧刘泽畔人。蟪蛄喧日夜,兰桂历冬春。
旧学商王重,清流汉史均。范宣谁让晋,卫鞅欲专秦。
独指孙宏被,仍污庾亮尘。十年耕钓乐,七略较雠新。
当户无芳草,洪流逸巨鳞。睚眦流訾訾,钩党报申申。
告密牢修急,经营伟节神。霜华飞暑月,剑气彻秋旻。
明主终收璧,宵人失要津。南冠荣衮绣,北郭偃松筠。
艰险思良佐,孤危得大臣。东山云壑里,早晚下蒲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