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的诗文全集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陆九渊来南康访朱熹,相与讲学白鹿洞书院。八月,时浙东大饥。因朱熹在南康救荒有方,宰相王淮荐朱熹赈灾,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为解救灾民,朱熹迅速采取了几项有力措施。朱熹因在浙东劾奏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为唐之姻亲王淮所嫉,浙东任职仅九个月即离任回家。朱熹曾先后六次上状奏劾唐仲友不法,直指王淮与唐仲友上下串通勾结的事实。迫于压力,王淮免去唐仲友江西提刑新任,在弹劾唐仲友的过程中,朱熹表现出崇高的操守和气节。

治学勤政
  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52岁时,才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第一次出现。之后,朱熹仍呕心沥血修改《四书集注》,临终前一天朱熹还在修改《大学章句》。朱熹将《四书》定为封建士子修身的准则,《四书》构成了朱熹的一个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元朝迄至明清,《四书集注》遂长期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为治国之本,也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成为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大隐屏峰脚下创建武夷精舍,潜心著书立说,广收门徒,聚众讲学。淳熙十二年,朱熹到浙江,与陈亮展开义利王霸辩论,力陈浙学之非。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上《戊申封事》。主张“正心”、“任选大臣”、“振举朝纲”等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诏命朱熹知漳州。绍熙元年(1190年),61岁的朱熹到漳州赴任。朱熹在漳州的全部施政变革,主要体现在正经界、蠲(免)横赋、敦风俗、播儒教和劾奸吏等方面,而正经界则是他全部变革的灵魂。时值当地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官僚地主倚势吞并农民耕地,而税额没有随地划归地主,至使“田税不均”,失地农民受到更为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为此,朱熹提出行“经界”,即核实田亩,随地亩纳税。这一建议势必减轻农民负担,但却损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强烈反对,“经界”终于未能推行。绍熙二年(1191年)正月,朱熹长子朱塾卒。闻噩耗后,朱熹无奈以治子丧请祠。五月,朱熹迁居建阳。次年,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更名为“沧洲精舍”,即淳祐四年(1244年)诏赐的“考亭书院”。

朱熹的诗文

训蒙绝句 求放心原文

宋代:朱熹

不察予心重似鸡,更兼放处只缘私。才知用理维持际,不待追求便在兹。

寿母生朝 其一原文

宋代:朱熹

秋风萧爽天气凉,此日何日升斯堂。堂中老人寿而康,红颜绿鬓双瞳方。

家贫儿痴但深藏,五年不出门庭荒。灶陉十日九不炀,岂办甘脆陈壶觞。

低头包羞汗如浆,老人此心久已忘。一笑谓汝庸何伤,人间荣耀岂可常。

惟有道义思无疆,勉励汝节弥坚刚。熹前再拜谢阿娘,自古作善天降祥。

但愿年年似今日,老莱母子俱徜徉。

迎神原文

宋代:朱熹

皇胡为兮山之幽,翳长薄兮俯清流。渺冀州兮何有,眷此土兮淹留。

皇之仁兮如在,子我民兮不穷以爱。沛皇泽兮横流,畅威灵兮无外。

洁尊兮肥俎,九歌兮招舞,嗟莫报兮皇之祐。皇欲下兮俨相羊,烈风雷兮暮雨。

次范硕夫题景福僧开窗韵原文

宋代:朱熹

昨日土墙当面立,今朝竹牖向阳开。此心若道无通塞,明暗何缘有去来。

训蒙绝句 四十五十无闻原文

宋代:朱熹

圣人接物本于仁,罕以深言拒绝人。不足畏辞严且截,急将此意省吾身。

次择之韵聊纪秦事原文

宋代:朱熹

不知四海已扬汤,舞殿歌台乐未央。五帝威神等牛马,六王子女尽嫔嫱。

仙心久已攀姑射,辨口从教泣华阳。行客讵明千古意,虚疑霞佩响琳琅。

次清湍亭韵二首 其二原文

宋代:朱熹

仄径穿林欲造天,未妨停策听涓涓。知君便有刀头意,莫忘仙洲涧底泉。

客来二首 其二原文

宋代:朱熹

怅望君家岭上云,便携佳友去寻春。论诗剧饮无他意,未管残红落佩巾。

夜宿洪亭长家原文

宋代:朱熹

才到秋来气便高,雁声天地总寥寥。客怀今夜不成寐,风细月明江自潮。

寄籍溪胡丈及刘恭原文

宋代:朱熹

先生去上芸香阁,阁老新峨豸角冠。留取幽人卧空谷,一川风月要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