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秋瑾

秋瑾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女,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的诗文全集

  秋瑾牺牲后,遗体被草埋于绍兴卧龙山下。后来他哥哥雇人,把灵柩寄存在严家潭。第二年初,她的好友徐白华及吴芝瑛等,将灵柩运至杭州,于2月25日葬在西湖孤山的西泠桥畔,并做了墓碑,写了墓表。这是因为当年秋瑾与友人游西湖,在凭吊岳飞墓时,曾感言自己生后,若能埋于此地,将终身无憾。人们就是为了实现她“愿埋骨西泠”的遗言。

  这件事又引起清政府的恐慌,忙勒令把墓迁走。烈士灵柩又被运到绍兴,后又送回湖南湘潭。秋牺牲后,王家将秋遗体,从浙江西湖运回湖南,安葬在王家祖坟之湘潭昭山。别轻看此举,过去习俗,在外面非正常死亡的,是不能葬祖坟山的。何况,秋是革命党,时清朝未亡,王家不怕连累,将秋作自家人对待,是很重情义的。辛亥革命后,浙江才又将秋请回西湖公葬,王家以大局为重,又同意了。

  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元旦成立中华民国后,才把秋瑾灵柩由湖南运送到上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然后用火车护送到杭州,重新安葬于西泠桥下。1921年孙中山到杭州,亲自赴秋瑾墓致祭,并题写“巾帼英雄”之匾额。荒唐的是“文革”除“四旧”时,居然又把烈士遗骸当作“四旧”,迁至杭州鸡笼山中。直到1981年,才复葬于原址。在岳飞墓旁,西泠印社前,人们可看到墓址上秋瑾的立像,她凝视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心中定会涌起欣慰的波澜。如今秋瑾墓基座由花岗石砌筑而成,上有汉白玉雕刻秋瑾立像,正面大理石镶嵌孙中山题字“巾帼英雄”。人间百色,也许惟有这纯洁无瑕、缟素如雪的汉白玉石才能配得上她。经过时已是黄昏,湖山之畔,暮色苍茫中,只见秋瑾长裙曳地,持剑沉吟。曾经罗衫裙琚,曾经男装骑服,曾经拈花微笑,曾经弹铗当歌。但无论如何,刚柔相济、卓然独立、热血忠勇是秋瑾最本真的形象。一束鲜花摆放于墓碑前,传达着后人对她,那份犹如西湖不尽碧波的绵长纪念与崇敬。

  绍兴解放北路的轩亭口,是秋瑾就义的地方。秋瑾纪念碑于1930年在此落成,碑座正面刻有蔡元培撰、于右任写的碑记,碑身镌有张静江的题书“秋瑾烈士纪念碑”。后壁上镌刻“巾帼英雄”四字,系孙中山先生手书。现在纪念碑西面建有“轩亭口”牌坊,东面塑有秋瑾汉白玉塑像。

秋瑾的诗文

题《芝龛记》 其三原文

近代:秋瑾

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蛾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

题《芝龛记》 其二原文

近代:秋瑾

执掌乾坤女土司,将军才调绝尘姿。花刀帕首桃花马,不愧名称娘子师。

题《芝龛记》原文

近代:秋瑾

古今争传女状头,谁说红颜不封侯。马家妇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

读书口号原文

近代:秋瑾

东风吹绿上阶除,花院箫疏夜月虚。侬也痴心成脉望,画楼长蠹等身书。

杞人忧原文

近代:秋瑾

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

柬志群原文

近代:秋瑾

河山触目尽生哀,太息神州几霸才。牧马久惊侵禹域,蛰龙无术起风雷。

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

咏琴志感原文

近代:秋瑾

泠泠七弦琴,所思在翠岑。成连奋逸响,中散叹销沉。

世俗惟趋利,人谁是赏音?若无子期耳,总负伯牙心。

柬徐寄尘 其一原文

近代:秋瑾

祖国沦亡已若斯,家庭苦恋太情痴。只愁转眼瓜分惨,百首空成花蕊词。

喜雨漫赋原文

近代:秋瑾

渊龙酣睡谁驱起,飞向青天作怒波。四野农民皆额首,名亭直欲继东坡。

如此江山·萧斋谢女吟《秋赋》原文

近代:秋瑾

萧斋谢女吟《秋赋》,潇潇滴檐剩雨。
知己难逢,年光似瞬,双鬓飘零如许。
愁情怕诉,算日暮穷途,此身独苦。
世界凄凉,可怜生个凄凉女。

曰:“归也”,归何处?
猛回头,祖国鼾眠如故。
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
天乎太瞽!
看如此江山,忍归胡虏?
豆剖瓜分,都为吾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