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的诗文全集
第四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沈既济的这些话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一是武则天重视科举,大开志科。有一次策试制科举人时,她亲临考场,主持考试。二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是申论。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三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是否为高级官吏的子孙,而是看有否政治才能。因此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选拔高级官吏。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多。这就大大刺激了仕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这就是沈既济所说的“浸已成风”。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乔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雕塑、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另外武则天也有不少负面评价,其主政初期,由于大兴告密之风,重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等,加上后世史学家不齿于她违反传统的礼教,身为女子,竟然拥有不少男性嫔妃(称为“男宠”),也公开与多名男性欢好,不以为耻,所以史书内都对她的所作所为大加鞭鞑,直斥其阴险、残忍、善弄权术,与中宗时韦后之专政,合称为武韦之乱。
书画
武则天在文字上大胆改革,增减前人笔划,曾经创造了十九个汉字,被天下广泛用之。如她为自己取名为“ 曌[zhao]”,意为明月当空,名君当世,字义一看即明,又因觉得印章为“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等。虽然武则天所造汉字都是为了她的政治目的服务的,但通过这些汉字,我们却能看到她的才气和非凡的智慧。
武则天除精通史籍诗文之外,还精于书法。尤其精于飞白书和行草书。所谓“飞白”就是在笔画中具有丝丝露白特点的书法,难度极大,但看上去却极为高雅。武则天当年曾以飞白书把大臣姓名写出来赐给他们,有大臣就上表说:“蒙恩作飞白书,题臣等名字垂赐,跪呈宝贶,仰戴琼文,如批七曜之图,似发五神之检。冠六文而首出,掩八体而孤骞……钟繇竭力而难比,伯英绝筋而不逮。则知乃神乃圣,包众智而同归;多才多艺,总群芳而兼善。”武则天的书法造诣于此可见一斑!
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庙,一时触景生情而撰写碑文,并亲为书丹。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实则歌颂武周盛世。笔法婉约流畅,意态纵横。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飞白体”书就,笔划中丝丝露白。碑文33行,每行66字,行书和草书相间,接近章草书体。碑文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分别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薛稷、钟绍京之手。历代书法爱好者都视“升仙太子碑”为书法艺术珍品。
此碑书体极草,多用侧锋,尚存一定古雅之气。《宣和书谱》评:“后初得晋王导十世孙方庆家藏书迹,摹拓把玩,自此笔力益进。其行书有丈夫气。”
品味《升仙太子碑》的书法,无怪乎当代著名书法家谢无量先生发出这样的感慨“自来妇女亦无此大手笔”。
书者,抒也。如其才,如其学,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
伟哉,武则天,奇女子也。弄权术,与中宗时韦后之专政,合称为武韦之乱。
唐代:武则天
法席开广方,缁徒满胜筵。圣众随云集,天华照日鲜。
座分千叶华,香引六铢烟。钟声闻有顶,梵响韵无边。
一音宣妙义,七处重弘宣。唯心明八会,涤虑体三禅。
既悟无生灭,常欣佛现前。
唐代:武则天
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
铎吟轻吹发,幡摇薄雾霏。昔遇焚芝火,山红连野飞。
花台无半影,莲塔有全辉。实赖能仁力,攸资善世威。
慈缘兴福绪,于此罄归依。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