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的诗文全集
1877 年,黄遵宪的同乡、翰林院侍讲何如漳,被任命为中国第一任驻日公使。他熟悉黄遵宪并了解他对时务的见解,所以邀请他一起去日本。黄遵宪考取举人后,家人都希望他再考进士,加上当时中国是一个屡战屡败的弱 国,处在列强虎视眈眈之下,清朝的许多大臣对国际形势又茫然无知,造成 外交活动的困难,所以参与外交活动是很不利的,对个人来说甚至是危险的。 为此家人反对他去日本。黄遵宪没有胆怯畏缩,爱国主义的思想使他充满着 信心和勇气,去担负艰巨的外交工作。他不顾家人和亲友的反对,毅然抛弃 科举仕途,选择了到海外从事外交工作的职业。经过何如漳的推荐,黄遵宪被任命为驻日参赞官,随行出使日本。 出使前夕,黄遵宪的心情非常激动,多年来,科举考试的折磨给他带来的痛苦,似乎都消除了。他对着自己的像片,写道: “如此头颅如此腹,此 行万里亦奇哉,诸公未见靴尖??,待我扶桑濯足来。”中国古籍里称日本为扶桑,黄遵宪风趣地表示要去扶桑洗脚,表达了他希望在对日外交工作中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心情。
外交生涯
1877 年1126 日傍晚,黄遵宪随何如璋由上海乘轮船启程,一行 30 余人,最后在神户登陆,开始了在日本的外交活动。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一个岛国,自 17 世纪开始,遭到荷兰殖民者的侵略, 引起社会的变化,民族矛盾加深,其情形与当时中国相似。1868 年,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渐 强大起来。1874 年,发生了日本武装侵略台湾的事件,中国人在感到震惊的同时,迫切要求了解日本,想知道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究竟它是怎样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黄遵宪的心情也正是这样。 黄遵宪作为一个友好的使者,到日本后,漫游各地,参加各种集会,结交各方面的人士,与许多日本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异国的风土人情,增 加了他的创作激情,他写下了大量的反映日本历史、现状、自然景色和风情 、民俗的诗歌,后来编成《日本杂事诗》刊行。
1880 年,日本友人源辉声先生在征得黄遵宪同意后,把 《日本杂事诗》的部分原稿,埋藏在东京墨江畔 的家里,由黄遵宪题写了 “日本杂事诗最初稿冢”九个字,刻石竖碑,作为 中日两国人民永久友谊的象征。碑石上还刻着黄遵宪的两句诗:一卷诗兮一抔土,诗与土兮共千古。 同时还有源辉声先生和的诗: 诗有灵兮土亦香,我愿与丽句兮永为邻。 源辉声先生逝世后,安葬于东京都北部的平林寺,诗冢也被迁到该处。 这件事成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段动人的佳话。 在日本期间,黄遵宪开始接触从西方传播到日本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学 说。他刚到日本时,听到关于民主自由的说法是很惊讶的,当他读了法国启蒙运动先驱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后,思想有了明显的转变。根据在日本的亲身体验,使他认识到民主政治比封建专制政治要好,而且认为民主政治代 替封建专制政治是必然的趋势。有一次他对何如漳说: “中国必变从西法。” 如果不像日本那样维新自强,必遭奴役、瓜分之祸。正是这种思想的形成, 使他后来成为我国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在日本期间,黄遵宪清楚地看到,日益强盛起来的日本正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和朝鲜。 1879 年,日本吞并琉球,驻日大臣何如璋给总理衙门和北洋大臣的重要文件共10 余万字,分析了日本国情,陈述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指出:“琉球如亡,不出数年,闽海先受其祸。”这些预见都被后来的事实 所证明。而这些文件绝大部分都是由黄遵宪草拟的。但清政府却没有采纳黄遵宪在外交政策方面的意见,终使琉球成为日本侵略政策下的牺牲品。黄遵宪只好把他满腔悲愤寄托在他的诗篇 《琉球歌》里。 黄遵宪在日本两年间,不仅广泛接触各方面的代表人物,观察和了解日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还努力学习日文,以 便能够直接阅读日本书籍,搜集资料,准备编写一本介绍日本典章制度为主 的书。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精心收集了 200 多种参考文献。后来他离开日本时这部书的草稿已基本完成。 1882 年,黄遵宪奉命调任驻美国旧金山的领事,写作因而中断。
清代:黄遵宪
冲围一舸来如飞。众军属目停鼓鼙。船头立者持降旗。
都护遣我来致词。我军力竭势不支。零丁绝岛危乎危。
龟鳖小竖何能为。岛中残卒皆疮痍。其馀鬼妻兵家儿。
锅底无饭枷无衣。纥干冻雀寒复饥。六千人命悬如丝。
我今死战彼安归。此岛如城海如池。横排各舰珠累累。
有炮百尊枪千枝。亦有弹药如山齐。全军旗鼓我所司。
本愿两军争雄雌。化为沙虫为肉糜。与船存亡死不辞。
今日悉索供指麾。乃为生命求恩慈。指天为正天鉴之。
中将许诺信不欺。诘朝便为受降期。两军雷动欢声驰。
燐青月黑阴风吹。鬼伯催促不得迟。浓薰芙蓉倾深卮。
前者阖棺后与尸。一将两翼三参随。两军雨泣咸惊疑。
已降复死死为谁?可怜将军归骨时。白幡飘飘丹旐垂。
中一丁字悬高桅。回视龙旗无孑遗。海波索索悲风悲。
悲复悲!噫噫噫!
清代:黄遵宪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
下有深池列钜舰,晴天雷轰夜电闪。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
长城万里此为堑,鲸鹏相摩图一啖。昂头侧睨视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
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