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元三年(501年),梁武帝萧衍乘南齐政局极端混乱,自襄阳举兵东下,至南州,范缜丧服出迎。萧衍与范缜有同在萧子良西邸共事的旧情,见范缜迎接非常高兴,平定建康后,便委任范缜为晋安太守。范缜在任四年,清廉节俭,除俸禄以外一无所取。
天监三年(504年),梁武帝下诏尊佛,南朝佛教进入了全盛时期。天监四年(505年),朝廷任命范缜为尚书左丞。范缜离任回京前,将所有财产都赠与了前尚书令王亮。王亮是王导六世孙,南齐时,与范缜曾同为尚书殿中郎,二人结为好友,后因对武帝不敬,被削为庶人。范缜亦因此事被牵连,谪徙广州。流放期间,范缜不顾处境危险,再次将《神灭论》充实完善,修订成稿,并在亲友间传播。
天监六年(507年),范缜被调回京师,任中书郎、国子博士。范缜返京后,因反佛一事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梁武帝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大僧正法云将武帝敕旨传抄王公朝贵,并作《与王公朝贵书》,响应者有临川王萧宏等六十四人。萧琛、曹思文、沈约亦著文反驳。范缜对此毫不示弱,遂将《神灭论》改写成宾主问答体,共设三十一个问答,同时沉着应战,据理驳斥。在这场论战中,范缜“辩摧众口,日服千人”,最终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
天监十四年左右(515年),范缜病逝,寿约六十五岁。
参考资料:
1、李延寿《南史·卷五十七》
哲学思想
形神相即
在形神关系问题上,范缜抓住了“即”与“异”的对立。“异”是指“分离”,佛教徒讲“形神相异”、“形神非一”,称人的灵魂可以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人死以后形亡而“神游”,精神(魂魄)跑到佛国或依附于别的形体,灵魂、精神就成为三世轮回的主体、因果报应的对象。强调形神分离,是佛教徒论证“神不灭”的主要根据。
对此,范缜提出“形神相即”,他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所谓“形”是形体,“神”是精神,“即”就是密不可分。范缜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名殊而体一”、“形神不二”,不可分离,形体存在,精神才存在;形体衰亡,精神也就归于消灭。
南北朝:范缜
修竹苞生兮山之岭。缤纷葳蕤兮下交阴。木茏丛兮巍峨。
川泽泱漭兮云雾多。悲猿鸣噪兮啸俦侣。攀折芳条兮聊停伫。
夫君兮不还。蕙华不凋残。岁晏兮忧未开。草虫鸣兮凄凄。
萧兮森兮玄涧深。怅徬徨兮沈吟。纷纷庵薆。穷岩穴兮。
熊窟幽林。杳冥兮吁可畏。嵚崟兮倾欹。飞泉兮激沫。
散漫兮淋漓。弱萝兮修葛。互蔓兮长枝。绿林兮被崖。
随风兮纷披。猛兽兮封狐。眈眈兮视余。扶藤兮直上。
岩岩兮嶷嶷。霏霏兮敷敷。赤豹兮文狸。攀腾兮相追。
思慕公子兮心迟迟。寒风厉兮鸱枭吟。鸟悲鸣兮离其群。
公子去兮亲与亲。行露厌浥兮似中人。